当寒遇上湿千万别补阳,否则华佗也难救。
中医名家郝主任。
当身体里有寒邪和湿邪时别着急补阳,虽然寒邪属于阴邪,阴邪重了得用阳药来化,这是中医的常规思路,但得注意寒多湿少还是寒少湿多的问题。
·如果湿少,像地上小水坑,太阳一出来就干了,补阳就行。
·但要是湿重,比如水肿、痰多,得先排湿,要不湿气会阻碍阳气生发,反而变成湿热上炎,加上喂养药,一般药性燥烈,用药不当容易热生伤阴,特别是滥用附子、干姜这些容易津亏、口干、燥热,这就是滥补阳的后果。
这种情况其实张仲景早就留下了解决方法,寒湿得用温药化,这个温是指温性加通利的药,比如他常用的苓桂术甘汤,就是用桂枝温阳、茯苓利水,里面还加了白术,健脾补脾,既治湿又取土覆火之意,让桂枝的火不那么燥。

还有阳虚水泛情况更严重的可以考虑真武汤,也就是附子温阳、茯苓利水的思路,还有白术调和,只是附子的点火之力又更猛一些,所以真武汤不适合久用,中病即止,后续再徐徐温补。
以上只是思路分享,提醒大家身体不适及时就医,不能盲目的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