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后,全球科技创新的顶流当属 DeepSeek。依靠独特技术路线,我国初创企业开发的这款人工智能大模型性能强大,训练成本却不高。DeepSeek 就如同从小路驶出的一台高性能平价跑车,一举冲到行业第一梯队。外媒感慨,这是人工智能领域的 “一场地震”“一座里程碑”。横空出世的 DeepSeek,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和理解中国科技爆发式发展的生动样本。
DeepSeek 之所以让人震撼,在于其打破了人们对创新路径的刻板印象。据创始人梁文锋介绍,团队主要由国内高校毕业生和没毕业的博士生组成。这样一支看似并非传统意义上拥有海外顶尖学术背景的团队,却创造出了令世界瞩目的成果。这表明,今天的中国,正在成为顶尖人才成长的沃土、原创性创新的策源地。我国近年来不断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高校的科研实力与教学水平稳步提升,为科技创新源源不断地输送高质量人才。这些本土培养的人才,对国内的产业需求、技术应用场景更为熟悉,能够紧密围绕国内实际情况开展创新研究,DeepSeek 便是一个典型例证。
广泛参与的创新源泉顶尖创新成果,离不开顶尖人才的灵光乍现,但日常生活和普通劳动者的力量和智慧同样不容忽视。以人工智能为例,没有千千万万名数据标注员的精准 “投喂”,国产大模型就不可能如此 “聪明”。
DeepSeek 之所以成功,很重要一个原因也是坚持了开放开源的技术路线,将各方面智慧汇聚起来。在中国,科技创新的源泉,来自实际生产生活、来自更广泛的参与和投入。我国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这意味着在科技创新领域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储备。从科研人员到普通技术工人,从高校学者到创业青年,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人群都积极投身于科技创新事业。完整的产业链条、丰富的使用场景、广阔的市场空间,为科技创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例如在 5G 通信领域,我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 5G 网络,这使得大量基于 5G 技术的创新应用得以落地,从智能工厂到智能交通,从远程医疗到智慧城市,为相关技术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场景,进而形成从技术到应用,再从应用反哺技术创新的完整闭环。
兴趣驱动的创新热情原创性创新,离不开对个体兴趣的尊重与激发。梁文锋曾表示:“我们选人的标准,一直都是热爱和好奇心…… 很多人对研究的渴望,远超对钱的在意。” 中国科学院院士祝世宁小学时代读到《科学家谈 21 世纪》,让他对未来产生了美好憧憬;大疆创始人汪滔,自幼对航模拥有浓厚兴趣。
在当下中国,新一代年轻人有了更多机会,能将自己的兴趣、热爱与事业结合在一起。国家和社会也在积极创设更好的环境氛围,守护这份热爱、焕发更强烈的求知欲、探索欲。例如各类科技创新大赛的举办,为年轻人提供了展示创意与才华的舞台;高校和科研机构推行的弹性科研机制,让科研人员能够更自由地探索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这种对兴趣驱动创新的重视,使得创新创造的极致追求和持久热情被更好地激发出来。
从 DeepSeek 的成功可以管窥中国科技的爆发式发展。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人工智能时代扑面而来的当下,中国正凭借着自身在人才培养、产业生态、创新文化等多方面的优势,解锁更多原创性创新,大步迈向世界科技最前沿。我们应继续 “深度求索”,不断巩固和扩大这些优势,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