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曜创新创始人胡岳:创业公司想量产割草机器人,先准备1个亿|硬氪专访

36氪 2025-04-18 09:10:18

文|胡依婷

编辑|袁斯来

这或许是硬件创业者最艰难和无奈的时代。一个新产品,刚走出市场验证的第一步,就会迅速陷入价格战中。

从几千美元到599美元,无边界割草机器人只用了2年。此时,这类产品的全球销量不过百万台,只有传统割草机器人的几十分之一。对比来看,扫地机器人从诞生、普及到中国公司以性价比征服全球,用了三十多年。

一切都在快进。

短短3年时间,割草机器人这一百亿市场已经历了融资密集、大厂入局与离场等诸多阶段,实力丰厚的玩家陆续出货占领市场。全球2.5亿个私人庭院草坪,吸引数十家中国割草机器人厂商涌入。

市场看上去还很热闹。2024年伊始,九号、科沃斯、松灵、追觅等旗下的割草机器人海外销量明显增加,订单量均已达到数万台。其中,九号旗下Navimow割草机器人前三季度营收累计近6亿元,预计全年销量可达10万台。

而紧跟步伐的部分创业公司们当前也完成众筹,在CES 2025上展出。长曜创新的AIRSEEKERS TRON与Tron Max,在Kickstarter平台单月预售金额超220万美金,首款产品预计定价2000美金以上。松灵旗下子品牌Mammotion的YUKA系列割草机器人,2024年众筹金额超过220万美金。

当前,头部厂商已走入欧美数十个国家,创业公司们开始小批量交付并验证市场。关于技术方案的讨论尚未停止,数亿元融资后仍有资方下注。

但投资人已经变得谨慎和现实。“创业公司的产品还没有形成规模产量,投资人会因为看不到营收不敢轻易投资。”长曜创新创始人胡岳告诉硬氪。

这个行业显然已经处于比拼资金实力的阶段,某种程度上,割草机器人的起落背后是硬件行业一个残酷的变化:在生存为第一要义的时代,技术理想主义者的冒险,将成为一种鲜有人买单的奢侈。

这样的局势中,创业公司将发现,自己试错空间极度逼仄。“要想实现完整出货并形成一定规模,至少需要1亿人民币的资金,这是比较理想的情况。”胡岳告诉硬氪。

为解读不同厂商的技术方案选择、高壁垒高投入的行业特性等议题,硬氪与在公开讨论中颇为活跃的长曜创新创始人胡岳聊了聊。

以下是与胡岳的对话,内容经编辑:

创业公司更弱势

硬氪:相较于前些年多笔融资涌入,今年好像比较安静,不同类型割草机器人厂商们今年的情况大致是怎样的?

胡岳:前两年已经顺利投放到市场上并成功实现量产的品牌,其母公司本身也有其他现金流业务为创新业务输血,所以前期资金方面不存在太大的问题。

相比之下,一些创业公司就比较艰难。因为它们还没有形成规模产量,投资人会因为看不到营收不敢轻易投资。

硬氪:孵化的割草机器人品牌和长曜这类自主创业的垂类品牌在产品规划、资源投入等方面会存在哪些不同,创业公司的优劣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胡岳:创业公司面临的挑战确实相对较多。首先,资金方面相对较紧张,尤其是在招聘优秀人才时,由于背书能力和品牌影响力的局限,吸引力有所不足。同时,团队的构建也需要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缺乏一些成熟的组织体系。另外,备货资金的压力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挑战。

不过,创业公司也有独特的优势。团队的灵活性和快速响应能力是其一大亮点。与大公司相比,创业公司能够更迅速地调整方向和决策。在很多大公司,产品的定义往往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讨论和多方协调,而这其中的决策效率较低。而在创业公司,很多关键决策能够由少数几位核心成员迅速做出,这种灵活性在产品开发和市场响应上是一个显著的优势。

此外,大型企业更多关注的是如何确保现有业务的稳定和持续增长,对创新业务的投入会更谨慎和保守。而创业公司则更加注重每一个产品的创新和发展,更能聚焦于市场需求和产品场景的结合。对于创业公司来说,我们能够在这一领域中找到更多细分市场的机会,并通过灵活的决策推动业务发展。

总的来说,大公司和创业公司各有其优劣势,虽然创业公司面临的挑战更多,发展过程中也更为艰难。

硬氪:割草机器人被认为是一个烧钱、高投入的行业,您能量化一下创业公司不同阶段所需的投入吗?

胡岳:不同公司的效率和体系各不相同,我来举个例子说明一下大致的平均情况。以一家创业公司为例,从早期创业阶段开始,到做出能进行第二轮测试的机器(也就是EVT机),大概需要花费3000-4000万人民币的成本,这还算比较低的。

在初期阶段,我们的团队规模需要达到60到70人,而研发人员的成本较高,同时还需要考虑物料采购等其他开支,因此前期的投入大约在3000万元左右。接下来,开模阶段可能会产生500到600万元的费用。进入小批量生产时,备货的成本主要取决于不同产品的成本结构。对于一些高成本的产品,备货成本相对较高,而对于成本较低的产品,备货成本则会相对较低。

从产品启动到能够实现量产规模,如果不算备货资金,大概就需要6000万左右。而你又需要额外4000万左右的资金用于周转。所以,要想实现完整出货并形成一定规模,至少需要1亿人民币的资金,这是比较理想的情况。

硬氪:现阶段你们在招人上有遇到困难吗?

胡岳:招聘的挑战主要来源于行业的特殊性和人才的稀缺性。首先,这个行业相对较新,即使是以前从事扫地机器人行业的专业人士,经验和技能也并不能完全平移。这样一来,市场上具备相关经验的人才池就较为有限;而新进入的人才尚不具备足够的经验,仍需耐心培养。

此外,虽然市场上存在一定的求职需求,但由于整体行业环境的影响,很多优秀人才仍然留在现有的公司。而且,创业公司相较于大公司,风险更高,因此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选择加入创业公司。

硬氪:在硬件出海领域,长坡厚雪这个形容经常出现,也有不少创业公司倒在了量产的前夜或者大厂团队解散。您觉得原因是什么?

胡岳:只要公司发展不行,最大的原因肯定是钱不够。即使公司面临困难,只要资金充足,企业可以通过更多的时间和人力投入,反复调整,能够取得一些成果。而对于创业公司而言,资金的不足确实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也是很多公司在量产前就面临的困境。

从大公司的角度来看,当一个项目被解散,往往是因为老板认为投入的资金过多,继续投资的风险较大,因此做出了调整。归根结底,资金的充足与否,确实是影响公司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价格战和市场节奏

硬氪:为什么现阶段已经有厂商开始卷价格?

胡岳:我个人认为,价格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每个用户群体是不同的,真正优质的用户是那些能够接受产品溢价,并且认同品牌价值的用户。这类用户,能够带来更长久的品牌价值,也能形成更好的生态系统。

相比国内市场价格战的激烈程度,海外市场要“躺平”得多,用户会更愿意为打动他们的好产品支付溢价。每个企业的经营策略不同,无法一概而论地说某家公司只会拼价格,价格也可以是某些情况下的竞争优势之一。

硬氪:投了多轮后,面对九号、科沃斯这类已经出货万台的速度,投资人们的心态有变化吗,着急吗?对公司的销售进度有催促吗?

胡岳:我们不会急于求成,因为这个市场本身很大,着急反而可能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问题。实际上,大家都不希望仓促行事,因为这可能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和长远发展。我们专注于将产品打磨得更完善,投资人也理解并支持这一点,因此大家都保持冷静、耐心的态度。对于我们来说,确保产品足够成熟、做好长远规划,才是最重要的,真正值得去做的事。

硬氪:您觉得九号和松灵在割草机器人这块为什么增长这么快?

胡岳:市场对这类产品的需求一直存在,关键在于之前缺乏足够优质的产品。只要有好的产品面市,肯定会吸引大量消费者。目前长曜为欧美市场定制的首款产品Tron已经顺利完成众筹,从近1400名海外用户成功募集近2000万人民币的订单,如果我们能够有足够的资金,我相信我们一定能拿出非常能打的本地化产品,把庭院服务这个垂直场景打穿打透,把极致的客户服务做到用户心坎上。

目前来看,即使已经获得一定市场认可的产品,仍存在可优化的空间。例如,在AI能力方面,现有的技术支持还不够强大;另外,目前使用的RTK定位技术在一些特定环境下,比如树下,可能会出现定位丢失的情况。而且,产品的越野能力也有所限制,因为底盘较小,动力相对较弱,容易在某些复杂环境中卡住。

RTK还是纯视觉技术路线?

硬氪:相较于传统的埋线产品,无边界割草机器人的体验感会有大的提升吗?

胡岳:在性能方面,无边界产品确实表现得更为出色,毫无疑问,它们比传统的埋线产品要强大得多。就像扫地机器人一样,相比早期的碰撞式扫地机器人,用户体验上已经有了显著提升,这一点大家都很认同。

不过,现阶段的智能化产品在一些特定场景下,仍然面临适应性的挑战,一些用户的需求尚未完全得到满足,有些消费者可能会觉得,如果新产品相较于旧产品,虽然产品本身在技术上已有进步,但对他们的实际使用帮助不大,那么他们可能会选择等待,直到更具吸引力的产品出现。

可以肯定的是,任何埋线产品能做到的,无边界产品同样可以做到,甚至能够做得更好。我们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无边界产品会在更多场景中展现出独特的优势。

硬氪:目前在环境感知方面采用混合方案和RTK的厂商较多,包括已经出货上万台的厂商,为什么他们倾向选择RTK?

胡岳:从一个角度来看,RTK方案因为其成熟度较高,并且有多个供应商可供选择,厂商可以减少在算法研发上的投入,更多地专注于集成工作,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厂商选择使用RTK方案的原因。

目前,RTK已经被普遍认为适用于大部分场景,比如40%的使用场景中,RTK能够提供足够的精度。如果能够占据40%的市场份额,销量就已经非常可观了。这有点像扫地机器人,随着技术进步,不会仅仅依靠增加一个杆子来解决问题,RTK方案提供了一个技术缓冲带,未来则可能会有更先进的技术路线来覆盖RTK的能力。而目前的部分用户是能够接受这种方案的,且足以支持厂商盈利。

以市面上比较主流的产品为例,它们的产品采用了视觉和RTK结合的方案。不过,很多时候,视觉功能并非用于定位,而是主要用于避障,通过视觉识别来避开障碍物,定位则基于RTK。

当然,RTK方案也有其局限性,在某些特殊情况中,可能会出现定位偏差。而视觉方案在实际环境中也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阳光照射、阴影可能导致误识别,或者摄像头被遮挡、变脏,甚至雨天等因素,都会影响视觉功能的表现。

硬氪:长曜创新为什么不考虑RTK?

胡岳:首先,RTK设备的体积相对较大,包括杆子、基站、支架等,这可能占用一定的运输空间,从而增加运输成本。其次,RTK设备的使用需要一定的学习成本,对于一些普通用户,尤其是年龄较大的用户,在组装设备、寻找信号良好的安装位置等方面都会遇到一些困难。有的用户可能甚至需要将设备安装到屋顶,以确保信号的畅通,这无疑增加了设备部署的难度和成本。如果遇到恶劣天气,比如大风,设备可能会受到影响,导致定位中断,而用户可能并不知情。

此外,RTK技术的成本相对较高,无论是机器人端还是基站端,都需要额外的配置,一台机器光模块等的成本基本要1000人民币,这对于初创公司来说是一个需要特别考虑的成本因素。相比之下,视觉方案的成本要低得多,且我们从现在开始积累更多的数据,有望通过数据飞轮效应实现持续优化。因此,视觉方案是我们认为非常具有前景的发展方向。

最后,RTK技术在某些场景中可能并不适用,比如在存在较多树木的场景里,RTK的定位精度可能会受到影响。因此,我们选择主要采用视觉解决方案来覆盖大部分用户场景,针对部分庭院面积较大的用户,结合RTK的能力来辅助定位,但会积极拓展更先进的技术路线来覆盖RTK的能力,从而更进一步释放用户的双手。

硬氪:对厂商而言,现在的视觉方案能使割草机克服复杂地形、不同坡度和光线差异带来的影响吗?

胡岳:实际上,我们目前能够有效完成约80%的任务。我们配备了多个环视摄像头,实现360°全视角覆盖。这个灵感来自我在西工大研究飞机时的实验。飞机通常配有两个或四个发动机,即便其中一个或两个发生故障,飞机仍能顺利返航,我们的割草机器人也借鉴采用了类似的设计思路。由于阳光只能照射到某一方向的摄像头,但其他摄像头仍然能够确保良好的成像效果。

同样,在雨天情况下,尽管某些摄像头可能会被雨水打湿,但我们拥有多个摄像头,能够获取更全面的信息。我们的摄像头分布在不同的方向,即使某个方向受到阳光照射,其他方向的摄像头依然能够稳定工作。同时,即使有少量污点或脏点存在,也不会影响整体的使用效果。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