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冲突,粉碎两个国家的神话
一场突然爆发的巴以冲突,打破了两个国家的神话。
10月12日,香港媒体在对巴以冲突进行报道时指出,这场冲突既粉碎了以色列不可战胜的神话,也戳破了美国一手遮天的神话。
香港媒体认为,哈马斯的卡桑旅在冲突48小时内使用各种手段,成功的对以色列在加沙周围的军事据点进行了袭击,并且在后续的交火之中给以色列军队造成了大量的伤亡并且俘获了不少人。
甚至,在第二天的交火之中,以色列增援部队的多位军官都被哈马斯武装击毙。或许前些天以色列国防部的参谋们还在笑话俄罗斯军队在乌克兰战场上的表现,如今一场冲突突然爆发,大家才意识过来,比“菜鹅”更菜的,还有“菜以”。
以色列军队靠多场中东战争打出来的“金字招牌”看起来已经是历史了,而同时,美国政府按照之前的“惯性”,在巴以冲突爆发之后的第一时间就已经表态要支援以色列。
然而,有意思的是,美国拿不出新的物资来支援以色列,被迫将部分计划援助乌克兰的物资暂时挪用,优先保障以色列。
如今,大家都看得出来,以色列不在状态,美国更不在状态,当前的中东,事实上已经脱离了美国的控制,接下来局势的发展可能会愈发的危险。
为什么这么说呢?两个原因。
其一,大家都看到了美国能够给以色列提供的援助相当有限——尽管名义上美军调遣了2个航母战斗群前往中东,但客观来说,其中的一个航母战斗群为刚刚成军不久的“福特”号航母战斗群。从服役以来,该舰的电磁弹射系统以及电子系统就一直爆出可靠性不佳的问题。所以说到底,当前美国在中东地区能够用于干涉局势走向的“可靠力量”就只有一个航母战斗群。
再看以色列,以色列军队在冲突爆发48小时后,没有重新夺回战场主动权,这让周围的一圈国家都开始有点跃跃欲试的味道。
这个时间内发生的事情就多了,首先是黎巴嫩真主党表示已经准备好对抗以色列;其次是伊朗开始动作,安排了外长对中东国家进行访问;然后是沙特之间连此前沙以和解的成果都不管了,王储直接表态支持巴勒斯坦。互联网上就更不用多说了,尽管以色列官方乃至犹太财团控制的媒体拼命地塑造以色列受害者的形象,但包括西方国家在内的网友并不买账。
战场不利,殃及政治外交,当前的以色列可以说是四面楚歌。
其二,中东和解进程本来是要带着解决巴以问题或者至少是缓和巴以矛盾一起的,如今倒好,一众阿拉伯国家在支持巴勒斯坦的立场上空前团结,反而是以色列成了那个掉队被孤立的对象。
筱林只想说,如果以色列仍然继续照着目前这个模式,对巴勒斯坦民众进行无差别轰炸而不是想着在战场上取得针对军事目标的胜利,那结果很可能是逼着周围一遭阿拉伯国家从声援巴勒斯坦到支援巴勒斯坦甚至到最后的亲自下场。
为啥他们敢?因为以色列跟美国不行。
另外筱林说一下,按照2020年以来的以色列国家财务数据,以色列政府这些年持有的可用资产一般也就在200亿美元以内,前阵子以色列央行刚刚狠砸一百多个亿帮助稳定当地汇率,如今一场冲突不期而遇,且看本身债台高筑的华盛顿政府能够匀出多少钱支持以色列吧。
巴以冲突再度爆发,普京渔翁得利?
香港媒体除了揶揄以色列和美国,还在同一天的报道之中指出,当前巴以冲突的突然爆发可能让俄罗斯“渔翁得利”。
筱林实际上很不喜欢香港媒体的这种报道语调,搞得好像是世界舞台上的主要玩家们都是“靠天吃饭”,都是靠随机爆发的事件来决定自己的命运。
显然,这不对。在筱林看来,巴以冲突的爆发与俄乌战争之间存在一些联系。这场让整个西方重新团结起来的俄乌冲突之中,俄罗斯有点愈战愈勇的味道。相对于整个国家运转完全靠外援的乌克兰,俄罗斯当前的国内经济秩序相对稳定,甚至靠着能源贸易和拓展东方市场,莫斯科还能“回点血”。
俄罗斯国内状态的相对稳定产生了两个后果,其一,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尤其是反美国家开始意识到,美国以及华盛顿主导的西方国家群体已经远没有冷战刚刚结束时那么强大了,甚至这些国家只是目前“看起来强大”。这给了这些受到美国主导的西方体系压迫的国家或者势力一些思考空间去酝酿行动。显然,这些天突然爆发的巴以冲突是这些势力酝酿思考的结果之一。
其二,俄罗斯有了静待时变的条件。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在10月上旬的会议上公开表示,如果一切顺利,俄罗斯将在2025年实现特别军事行动的目标。绍伊古的表态实际上是向外传递了两个信号:俄罗斯有信心稳定国内态势将战争长期支持下去,同时,在国内稳定的情况下俄罗斯还将有积极的作为。
所以,不是俄罗斯渔翁得利,而是当前能够稳住国内稳住前线的俄罗斯有了静待时变的坚实基础。所以这不就赶上了么,一场巴以冲突爆发,美国挪用了本来应该给基辅的物资装备,俄罗斯军队趁乌克兰被釜底抽薪果断开始在阿夫迪夫卡周围开展试探性进攻行动。
除了战场上的试探,中东乱局乍现让国际能源价格继续上升,这意味着俄罗斯有了更加有利的环境去为自己谋取更长远的利益。甚至可以说,俄军在阿夫迪夫卡周围的进攻行动就算是失败了,对于俄罗斯而言也是无碍大局的事情。
更何况,美国已经因为要支援以色列而被迫放缓向乌克兰移交武器装备,俄罗斯这种进攻行动很可能将狠狠消耗一轮乌克兰军队本就不多的物资库存。
美国人事后会发现,他们暂时放缓了填坑乌克兰的最终结果是,乌克兰需要被填的坑正在越来越大,越来越超出华盛顿政府的能力范畴。
中国主动给台阶下,中美军方关系解冻?
欧洲的战火还在燃烧,中东的新一轮乱局刚刚开始,看起来好像这个世界更乱了。
这个世界破破烂烂,但总有人在缝缝补补。台湾中时新闻网10月12日的报道透露,在全球多个热点地区出现冲突的当下,中美之间的军事关系有所回暖。五角大楼已经确认,美方代表将出席10月底再中国举行的最高级别年度安全论坛“香山论坛”。
此前,中国已经主动邀请没国防部长奥斯汀出席在10月底举行的香山论坛,但美方在接受邀请的同时,没有表示将派奥斯汀赴会。
大国之间军事关系的稳定,实际上是起到了一种“隔离墙”的作用,这意味着地区的冲突将尽可能的被局限在地区内,而不会演变成大国下场的全面战争。
这次美国军方代表团赴华参加香山论坛,有三个看点。
第一个看点,美国军方到底会派谁来。客观上来说,美国派遣的军事官员的级别越高,说明美方对话沟通的意愿越强烈,对香山论坛上中美军事关系取得进展的期待也就越高。
截至目前为止,美国也没说明到底是派谁来中国参加论坛,只是模糊的表示将“按照往届参会规格”来处理。筱林查了一下,上次2019年的香山论坛,美国派出的是时任美国国防部负责中国事务的副助理部长参加论坛,这是美国参加香山论坛的最高级别的美国官员。
第二个看点,中国如何利用这次论坛的机会来体现自己的大国意志。目前国际社会之中除了中国举办的香山论坛,还有从2002年开始举办的新加坡香格里拉对话会。后者主要是西方国家搭台唱戏的国际论坛,体现了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的意志。
这次,论坛的主场来到了中国,中国会借此向世界发出什么信号,值得期待。
第三个看点,那就是中美之间的军事关系是否能够有所回暖。筱林对此的期望比较低。10月12日美国P-8A巡逻机还在搞擦着所谓“海峡中线”通过台湾海峡的挑衅举动,这充分表明美方其实开展行动的思想内核还是没有变,还是想利用自己目前暂时占优的军事实力逼迫中国低头。
但想归想,美国人只能在梦境里梦到这种事情发生,中国是有骨气,有志气的。
筱林一直坚信着金一南教授指出的一个逻辑:说一千道一万,中国要进一步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再配以强大的军力作为后盾,那就谁也拿我们无可奈何。
美国是施压逼迫也好,还是搞小动作虚以逶迤也罢,结果都将是拿我们无可奈何。
中印力保边境和平,莫迪想通了?
说完了中美,最后来看看中印。
中国国防部10月12日宣布,中印两军展开的第二十轮军长级会谈之中确认,双方同意维护中印边境的和平安宁,同意通过军事和外交渠道保持沟通对话势头,尽快解决剩余问题。
中印边境的和平安宁如果能够得到有效维护,那么中印之间就能够实现力保和平的目标。
有些朋友可能感觉到奇怪,一向在边境问题上坚持“多吃多拿多占”的印度人怎么突然转了性子,开始走和平路线了?
筱林认为,当前的印度不走和平路线不行,形势比人强。
前阵子,印度和加拿大之间的外交危机持续升级,印度国内的强硬派甚至不管自己有没有那个能力,直接威胁要对加拿大进行外科手术式的打击。印度和加拿大之间交恶看起来好像有点无厘头,但对于印度与西方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此前西方国家一直有“拉印制华”的想法,就是通过与印度搞好关系以及开好空头支票的方式,让印度走向与中国对抗的前线,帮助西方国家消耗中国。想的倒是挺好,但是印度毕竟不是西方国家的亲儿子,不可能完全听西方国家的话。
随着印度和加拿大关系持续紧张,西方国家开始意识到,印度这个国家尽管表面上属于民主国家的一员,但从文化到行为模式都与西方国家存在太多太多的差异。这决定了,印度跟加拿大彻底闹翻的情况未来可能随时出现在印度与其他西方国家的外交关系上。
更何况,加拿大和印度之间就印度流亡反对派领袖遇刺案件的纠纷背后,实际上也有着美国的身影。这表明,美国主导的西方在极力拉拢印度的同时,也在严密监视着印度的一举一动。
什么叫表面兄弟,这就是表面兄弟。
莫迪政府意识到,与加拿大之间的纠纷越闹越大,结果就是美国主导的西方国家与印度之间开始出现隔阂。没了外部势力支持的莫迪,必须尽快在中印边界上采取守势,撤慢了,吃亏的一定是新德里政府。
这就是中印之间谈了几十轮终于谈出的一点成果,至少双方将力保边境和平。
除了这些,筱林还要指明一点,实际上印度军队这阵子在边境上的日子相当难过,已经感受到来自于山脉对面的中国力量释放的压力。
因为再加上前段时间我国的推出的新版地图上,已经明确把存在“争议”的地区划入了新版地图上,抹去了所谓的“边境未定标准”,也就是说昔日那些存在“争议”的藏南地区洞朗地区以及阿克赛钦地区都通通划归了我国的领土。
小小一张图,背后是坚强无匹的国家意志。这块地中国已经确认是自己的了,你印度抢不走,趁早断了不切实际的念想。以后中印双方的会谈,就是建立在中国明确的领土划分的基础上,没有模糊空间更没有搁置争议。
印度的选择只有两个,要么趁早自己走,要么被人逼走。
精明的印度人不会想不明白这个问题,而他们最终选择和平也未必是印军多么热爱和平,而是山脉那边拥有的排山倒海的力量让他们知道,选择战争的结果必然是自我毁灭。
和平不是来自守候,而是来自捍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