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章鱼的洄游和活动水层变化(上)

本汀垂钓学院 2021-12-08 14:04:04

作者:林海飞(版权文章、严禁转载)

一、鱼类的洄游

鱼谚有云,“一日三迁,早晚靠边,”“神仙不钓午时鱼,”“三月三,鲤鱼上河滩……”这些谚语,是无数钓鱼先辈在实战当中总结出来的关于鱼类迁移习性的经验之谈,对作钓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鱼类的这些运动特点,用专业的术语去表述就是“洄游。”

洄游是鱼类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目的是通过洄游变换生活场所,扩大对空间环境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提高所在种群的生存、摄食、繁殖、躲避不良环境和敌害的能力,且在这个过程当中完成各种重要的生命活动。鱼类的洄游,与作钓有关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洄游鱼种

乍听到洄游这个词,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会联想到鳟鱼、大马哈鱼等在海洋和内河之间迁徙的鱼类,认为只有这种长距离的迁徙才可以称之为洄游。其实,洄游的定义比较宽泛,类型众多,距离有长有短,方向各有不同,鱼类的活动只要具备一定的规律性,满足洄游的基本条件,都可以纳入洄游的范畴。

淡水鱼当中,有的是典型的洄游鱼种,有的则是具备某些洄游的特征。以大家熟知的鲤鱼为例,它们在本质上属于(半)洄游鱼种,比如在性成熟期会到水草密布的浅滩交配产卵,冬季会游到深水越冬,只不过在人工饲养的环境下,它们身上的某些洄游特性受到了限制,因而给人的感觉并不明显。不管明显与否,淡水鱼种的很多洄游特点对作钓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既有可能给我们制造麻烦,也有可能为我们判断鱼情提供便利,堪称一把双刃剑。

2、洄游的共性

鱼类的洄游具有主动、定期、定向、集群、分种群等特点,也就是说,只要满足了这些条件的鱼种就属于洄游鱼种。正因为洄游具有这样鲜明的共性,我们在作钓不同鱼种的时候,都可以按照相同的方法去对它们的活动进行分析,进而掌握它们靠边、上浮的规律,为我们的作钓提供理论支持。

3、洄游的类型

按照作用或者触发原因的不同,鱼类学上将洄游分成生殖、索食和季节(越冬)洄游三个主要类型。结合作钓的需要,我们在此基础上细分出了索氧、昼夜和运动洄游三个亚型,虽然并不一定准确,但对作钓的影响却同样重要。(见表16)

表16:鱼类洄游的类型

1、 洄游的方向性

鱼类的洄游,在方向上可分为横向洄游和垂直洄游两种。横向洄游是长期以来鱼类对外界环境条件变化适应的结果,也是鱼类内部生理变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必然反应,一般具有周期性重复、迁移路线相对固定的特点,有着较强的规律性及可预判性。垂直洄游多指鱼在特定时段、天气或者食物变化条件下的上下活动,一般持续的时间较短,活动的距离有限,不具备明显的周期性,活动的规律性并不明显,因而预判起来难度较高。(见表17)

表17:横向洄游和垂直洄游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横向洄游揭示的,是鱼类洄游的方向、路线和距离,了解鱼横向洄游的规律,对于我们寻找鱼群的聚集地和行经路线,也就是俗称的鱼窝和鱼路将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垂直洄游,揭示的鱼上浮和下底的特点,引申到作钓方面,就是作钓水层以及钓法的选择。

5、主动洄游和被动洄游

鱼类的洄游分主动和被动两种形式。主动洄游主要是出于鱼的生理需要,被动洄游多数是由客观因素决定,前者在横向洄游当中表现比较明显,而后者则在垂直洄游当中比较多见。主动洄游的鱼类,除了某些在交配期不进食的鱼种,一般活性较足,开口程度较好,而被动洄游的鱼种,洄游的原因有可能是因为原有的水体已经不利于鱼类的生存和生活,因而活性普遍会较差,作钓的难度有所增加。

当然,主动和被动,有时两者之间的界限会比较模糊,判断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以黑坑当中的鱼上浮为例,既有因缺氧、水温差被动上浮的原因,也有因为摄食的需要主动上浮的可能,所以需要我们区别对待。

0 阅读:54

本汀垂钓学院

简介:传播垂钓文化,推广垂钓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