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驾驶,到底是解放双手的科技福音,还是潜伏着危机的“温柔陷阱”?
这年头,科技发展快得让人眼花缭乱,但安全这根弦,咱老百姓心里可得绷紧了。
这两年,智能驾驶翻车的事故,那真是隔三差五就上新闻,看得人心惊肉跳。
数据统计显示,智能驾驶相关的交通事故数量,一年比一年多。
你说这技术是进步了,咋事故也跟着蹭蹭往上涨呢?
就拿前阵子小米SU7的爆燃事故来说,具体原因还没完全公布,坊间就传开了,说是电池管理系统(BMS)可能出了幺蛾子,导致电池过充过放,最后直接“boom”的一声。
小米那边倒是没吭声,只说配合调查。
这事儿还没完,极氪汽车又闹出了幺蛾子。
话说2024年3月18日,深圳龙华高架桥上,一辆极氪009光辉电车,也不知道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直接撞上了护栏,紧接着就是一声巨响,车子瞬间成了火球。
车里坐着一对新婚小夫妻,新郎才29岁,结婚才9天,这小两口原本是开开心心出门,结果飞来横祸,全身97%烧伤,媳妇儿也受了伤,还怀着4个月的身孕。
你说这叫啥事儿啊!
伤者家属那可是心急如焚。
姐姐在网上控诉,说这电池几秒钟就爆炸了,违反了国家规定。
岳父更是无奈,在网上哭诉“谁来救救孩子?”老人家的绝望,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
极氪那边也回应了,说已经给了100万“爱基金”,后续费用得等事故责任认定结果出来再说。
这话听着好像没啥毛病,可对于急需用钱救命的家属来说,这钱啥时候能到位啊?
其实,极氪的智能驾驶也不是第一次被吐槽了。
早在2023年7月,就有车主反映,他的极氪001在高速公路上用LCC(车道居中控制)功能时,突然来了个“幽灵刹车”,啥障碍物都没有,车子自己就猛踩刹车,差点被后面的车追尾。
极氪当时说会调查,然后通过OTA升级优化算法。
可这算法优化了半天,咋还是出了事儿呢?
这智能驾驶的责任,到底该怎么划分,也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出了事儿,车企说驾驶员也有责任,驾驶员说智能驾驶系统有问题,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最后倒霉的还是消费者。
说到这儿,就得说说行业里的那些标准和规定了。
2024年4月,工信部出了个《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的意见(征求意见稿)》,要求智能网联汽车企业建立完善的安全监测体系,对自动驾驶功能进行充分验证。
这规定是好事儿,但能不能真正落到实处,还得打个问号。
还有那个电池安全标准GB/T 31485-2015,规定了一堆测试项目,但业内人士也说了,这标准可能还不够完善,没法完全模拟实际使用中可能遇到的极端情况。
说到这,就想起了之前采访过的一位汽车行业专家,他说:“智能驾驶是个好东西,但安全才是底线。车企不能光想着赚钱,得把安全放在第一位。监管部门也不能光发文件,得加强监管,确保消费者权益。”这话听着挺实在的。
话说回来,小米SU7那事儿,到现在也没个定论。
虽然有传闻说是电池管理系统出了问题,但小米官方一直没承认。
还有2023年12月,一辆蔚来汽车在上海浦东新区,因为NOP+没能识别施工车辆,直接追尾了,也造成了人员受伤。
这些事故,都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网上关于智能驾驶的评论,那也是五花八门。
有人说:“智能驾驶不靠谱,还是自己握紧方向盘!”有人说:“科技进步需要时间,期待智能驾驶的未来!”还有人调侃:“把辅助驾驶当成自动驾驶,这是拿生命开玩笑!”
前几天和朋友老王聊天,他说他坚决不碰智能驾驶,就怕出事儿。
我说:“你这么谨慎啊?”他说:“这玩意儿现在还不成熟,万一出事儿,后悔都来不及。”
说实话,智能驾驶的商业价值确实很大,能降低事故率,提升驾驶体验,解放驾驶员的时间。
但潜在的风险也不容忽视,技术缺陷、伦理困境、法律责任,每一个都可能让人付出惨痛的代价。
之前在网上看到一个段子,说智能汽车工程师天天加班,就是为了让大家放心用智能驾驶。
但是,他们自己真的敢用吗?
这问题挺扎心的。
说来说去,智能驾驶这玩意儿,就像一把双刃剑,用好了能方便生活,用不好就可能伤到自己。
所以,车企也好,监管部门也好,消费者也好,都得保持清醒的头脑,安全第一,理性前行。
希望未来的智能驾驶,能真正成为人类出行的福音,而不是一场“速度与激情”的冒险游戏。
毕竟,安全这事儿,谁也输不起。
新能源汽车跟智驾?这不是国家实行的新的另一种计划生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