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当第一缕阳光透过云层,多多买菜的配送车已穿过大街小巷,满载着沾露的青菜、带霜的瓜果,把属于春天的鲜嫩气息送往社区每个角落。在社区团购自提点,团长们利落地分拣着,那些码放整齐的货篮里,番茄的红、芹菜的翠、柑橘的金,将生活的新鲜气息传递至万户千家。
过去5年,多多买菜在全国社区商业服务设施的基础上建立200多万个密集的驿站自提点,在解决生鲜“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难题时,也通过多元经营模式让社区商业更具烟火气息。
如今,开在武汉大街小巷的多多买菜团购自提点,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货物中转站,罗列着货品的清单,记录着居民那些“柴米油盐”的家常。团购的取货模式正成为街坊邻居交流的契机,促进着当代“邻里情”。
小小营业厅变身校园“杂货铺”
汪盈(左)为前来取货的学生打包。肖僖 摄
买菜自提点不仅是社区“菜篮子”,也是校园“百宝箱”。“90后”多多买菜团长汪丹便把站点开在江夏区的一所学校。
当学生还在睡梦中时,她和同事汪盈已经在校门口等待送货卡车,准备一起卸货、装货,再开车运进校园。
多多买菜自提点就开在她俩上班的校内通信营业厅。随着一箱又一箱货物被整理好,原本20平方米的房间被开辟出神奇的空间:前端大厅摆着充满现代感的通信器材,后端小房间是堆满日用品的货架。汪丹在调试营业厅通信设备和电脑时,同事汪盈趁着营业前的空隙把货品分门别类,打包贴上取号码。每天,汪丹和汪盈都要帮忙分拣400多件货物,一直忙到晚上9时闭店都歇不了脚。
汪丹说,也曾萌生过“要不关掉团购点”的念头。但学生们轮番恳请她继续做团长,甚至提出每人补贴她们1元钱的方案。不愿辜负孩子们的期盼,汪丹和汪盈又重拾旧业,日复一日赶在清晨运货。
这座小自提点还帮助了近百名贫困生。“他们主要负责分类和打包,一天工作2到3个小时就够了,收获一定的报酬,可以趁午休时间来。”在汪丹看来,对于一些手头比较拮据的学生而言,这笔可以趁下课和午休时间赚取的兼职费,能贴补生活费用。
最难忘是去年冬至,不少学生在多多买菜上订了零食和小礼物,庆祝即将到来的新年。受节日氛围的影响,汪丹和汪盈也乐呵呵地帮忙取货:有学生现场拆开快递,小心翼翼地仿佛在拆一件礼物;还有学生跟她们分享网购的小零食,感谢她们平时的关照……她俩虽忙得不亦乐乎,却乐在其中。
那些排列整齐的包裹,那沓被小心核对的清单,那满满一间房的货物,记录着一批又一批青年学子最美好的校园时光。
露天修鞋铺化身邻里“茶社”
清晨,多多买菜团长辛海秀正在整理刚送来的蔬果。肖僖 摄
晨光还未完全漫过老树的枝丫,位于洪山区的一处多多买菜自提点已经出现了两个忙碌的身影。58岁的辛海秀照例把几筐还带着露水的青菜从拼多多货车上搬下来,喊老伴邱海泉快点来帮忙。
老两口守着三平方米的铺面,左边是经营了二十多年的修鞋摊,右边是码得齐整的时令蔬菜和水果。早上7时,辛海秀就开始忙着取菜和整理,一直忙到晚上9时才收摊。来取鞋的王婶常打趣:“您这改行卖菜,倒比从前还忙活。”
当初多多买菜社区团购站点招标,辛海秀没有信心能干好,“我这手只会钉鞋掌,哪能用得来智能手机?”邱海泉劝她道,“一边开修鞋摊一边帮居民买菜不挺好,还能帮不少出行不便的邻居订菜。”这一干,便是近6年,辛海秀从未休息一天。
这一片有70多幢居民楼,大多数都是中老年人。如今,他们的修鞋摊已成为社区枢纽,每天要负责上百份多多买菜订单。曾经担心自己做不好的辛海秀,能熟练运营200多人的微信团购群,设定AI机器人为居民定时推送特价蔬果。
“红富士苹果、鸡蛋、新鲜绿叶子菜最受欢迎,用团购买也很划得来。”谈起居民们的买菜需求,辛海秀如数家珍。她记得李奶奶有关节炎不能吃寒凉,会等晚归的上班族来取订的熟食,帮不会用智能机的苏奶奶每天下单……
邱海泉一天也难得空闲。上午,他要赶在午饭前把老年居民买的菜送上门,下午,他要给下班回来的居民送货。家住附近的王奶奶和沈爹爹腿脚不方便,房子没有电梯,儿女又不同住,邱海泉每天爬楼给他们送新鲜果蔬。在附近工作的林女士,家里养了只宠物猫,经常需要买猫砂,邱海泉担心她提不动,总是帮忙送上楼。
不管什么时候路过铺面,这里总是热闹的:取菜的老人们坐在修鞋凳上歇脚,看辛海秀用锉刀打磨鞋跟,铁锤敲击声里夹着家长里短。这双修补过千百双鞋的手,如今正维系着更细密温暖的东西——是高楼缝隙里渐渐稀薄的烟火气,是旧街巷中每日可口的饭菜,是人与人之间最熨帖的温度。
流动小摊支起商圈“菜市场”
张淑珍(左)把鸡蛋递给匆匆来取菜的快递小哥。肖僖 摄
从城市社区到偏僻小区,社区团购的触角不断延伸。即便是在武汉最具商业气息的汉正街,多多买菜仍肩负着周边居民的生活需求。
天还没擦亮,汉正街的青石板已响起车轮滚过的吱呀声。56岁的张淑珍推着流动摆摊车,缓缓地移动着——一边是陪伴了她十多年的冰柜,一边是她刚进货的副食,中间的几个筐子准备摆放多多买菜货物——这是她全部的家当,也是她和12岁女儿的经济来源。
摆好冰柜,支起遮阳伞,码齐散装饮料,当清晨阳光照亮整片批发市场时,卡车也把沾着晨露的莴苣、西红柿等果蔬准时送到,张淑珍又忙碌起来,按照清单一一核对货物。
张淑珍说,自己曾和丈夫一起经营报刊亭。后来,丈夫意外去世,街道和社区工作人员特意为她申请了流动摊位名额,加上每个月当多多买菜团长的收入,自己能照顾好正在读书的女儿。
小小的流动自提点不仅是社区为她提供的“便利”,也是周边住户的“便利”。汉正街有如同繁星般大大小小的店铺,不少由外地来汉的个体户经营,张淑珍的驿站是早出晚归的他们买菜的主要渠道。
在白马服饰广场卖女装的郭女士是张淑珍的老客户,每个周末,她一双住校读书的子女都会回家吃饭,免不了下单预定一批新鲜食材;经营皮鞋批发生意的王先生偶尔会延长关店时间,每到这个时候,他都要提前打电话拜托张淑珍等等他,他还要来取今天做晚饭的菜……张淑珍很喜欢这份工作——既不额外占用她太多时间,又能带来额外的收入,还能反哺帮助过她的街道。
汉正街的市声依旧鼎沸,在街口,每天都有辆载着人间烟火的推车,它的主人正把生活的重量码成整齐的货品,在与邻里的笑谈间将日子过得越来越好。(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