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的困境:拿下长安,胡夏眼馋,长子又不堪大用,关中注定要丢

梨评历史 2025-02-27 17:46:45

义熙十二年(416年)正月,后秦君主姚兴驾崩,留给太子姚泓一个残破的后秦江山。

姚兴前期曾经攻破西秦、后凉,且迫使南凉、北凉、西凉称臣,一度让后秦成为关中大国。

但巅峰之后就是衰落,先是在柴壁大战输给拓跋珪,后被匈奴铁弗人赫连勃勃不断偷老家,赫连勃勃这个最后的匈奴天子算是很有意思,建立政权后却没有固定的落脚点,靠打劫后秦城池生活,也让后秦疲于奔命。

如今的后秦已经彻底衰弱

到了后期,姚兴不得不维持大量力量进行防备,也让后秦内政彻底败坏,对内严苛剥削、对外穷兵黩武,加上姚兴沉迷佛教,纵容皇子之间对皇位的争夺,让后秦江山一天比一天衰败,以至于姚泓继位前还爆发了残酷的皇位内讧,这让一直图谋北伐的刘裕看到了机会。

此前灭南燕的时候,刘裕就想出征关中了,碍于卢循之乱只能作罢,如今自己大权在握,加上后秦国丧,正是出兵的好时机。

当年八月,刘裕以长子刘义符为中军将军,监太尉留府事,命刘穆之为左仆射,领监军、中军二府军司,入居东府,总管朝廷内外,出兵北伐。

数万精兵长驱直入,很快兵临长安,为了顺利夺下长安,刘裕以偏师入武关,派水军溯渭水西进,水陆夹击,成功擒住姚泓,后秦就此覆灭。

刘裕北伐

本来刘裕打算以关中作基地继续进行北伐,彻底收复中原,但前锋刚刚到达洛阳,后方就传来消息,心腹大臣刘穆之居然病逝了。

刘穆之算是刘裕心腹中心腹,谋臣里的谋臣,也一直为刘裕谋划禅代之举,他的离世让刘裕感到震惊和悲痛,也刘裕意识到建康没有心腹坐镇,说不定司马德宗在建康搞事。

因而刘裕顾不上北伐了,打算班师回朝。

只是关中负责谁镇守呢?毕竟还有一个虎视眈眈的赫连勃勃看着呢,因而镇守关中的前提首先就得能打,毕竟赫连勃勃那会已经在磨刀了,除此之外,关中地位险要,非刘姓不能坐镇,最后还得要威望高,能压得住北伐这批精兵。

按照这个标准选,最合适的人选就是刘道规了。

刘道规是镇守关中的不二人选

刘道规不仅是刘裕的异母弟,而且很能打,是一位德才兼备的亲族大将,有他在,关中一点问题都没有,可惜刘道规平定卢循之乱后不久就病逝了,颇为遗憾。

其次就是另一个异母弟刘道怜,但刘道怜威望不太够,而且刘裕需要刘道怜这样强势的亲族班底来看守南方的重镇,这么一来,刘裕只能想想其他人。

经过一番思虑后,刘裕敲定了对镇守关中的人事安排布局。

北伐前,刘裕带着儿子刘义真一起出征,因而授刘义真为雍州、东秦州二州刺史,加安西将军、领护西戎校尉,成为关中地区的最高负责人,当然,鉴于刘义真只有十二岁,这个负责人只是名义上的,真正管事其实是王修。

王修被刘裕授长史,是关中军政事务的实际负责人,至于军事方面负责人则是安西司马、冯翊太守王镇恶,除了王镇恶,还有安西中兵参军、龙骧将军、始平太守沈田子以及雍州治中从事史傅弘之以及毛德祖、段宏等人。

王镇恶的祖父就是前秦丞相王猛

除此之外,还有留下了万余名精兵,当然,真正据守关中的肯定不止这万人,这里的精兵只是南方文臣武将而已,还有大量关中本地的降兵呢。

其中王修、王镇恶都是关中本地人,王修出身于关中大族京兆王氏,而王镇恶的祖父就是大名鼎鼎的王猛,这两个本地人实际上就是当时刘裕安定关中的不二人选。

至于沈田子、傅弘之,这两人是北伐的时候,由雍州刺史赵伦之派过去的,留下这两位在关中,是将其视为南军将领代表。

这么一来,用儿子当名义上的一把手,然后让两个在关中极具有影响力的北方关中人负责掌控重要的军政事务,南方代表则充当辅佐,用意平衡,防止出现各种乱子。

当然,关中因为长期脱离东晋王朝统治,为了团结和安定关中的人心,刘裕临走前,还“执义真手以授王修,令修执其子孝孙手以授高祖”,上演一出托孤的戏码,刘裕谋划还真不赖。

刘裕班师前局势

只是刘裕考虑到了关中权力制衡,但没考虑到关中丢了百年之后,南北隔阂已经很大了,南人和北人之间已经缺乏了最为基本的信任度,一旦有风吹草动,就会引起剧烈的矛盾,也让刘裕翻了车。

至于翻车的起因,就是沈田子、傅弘之认为,王镇恶的老家就在关中,王猛虽然去世多年,但王家在关中还有微信,担心王镇恶占据关中造反,屡次向刘裕劝谏,把刘裕给劝烦了,就说了一句:“今留卿文武将士精兵万人。彼若欲为不善,正足自灭耳。勿复多言!”

这段话的意思是刘裕认为,关中有精兵万人,要是王镇恶真的要造反,岂不是自取灭亡?然后别在多说了。

注意“勿复多言”,带入当时的情景,就是刘裕被他们说的不耐烦了,以就此打住的语气口吻来回复他们。

只是口头上的告诫并不能安抚他们的心,刘裕刚走不久,关中就流传出流言,说王镇恶要“尽杀诸南人”,然后反叛,王镇恶到底有没有反心不得知,但这个流言却在南人集体内部盛行,连留守关中最为重要的两位南军将领代表沈田子、傅弘之也相信了这个流言。

在“王镇恶欲反”的流言下,人心惶惶,也让他们准备先发制人,尤其是本来就和王镇恶不合的沈田子呼声最高,于是趁着赫连勃勃出兵长安之际,诱杀了王镇恶。

刘裕的安排,还是出了大问题

王镇恶被杀,让王修很是震惊,当即以擅杀大将的罪名将沈田子抓捕,然后处死,但事情还没完,怀疑的种子一旦种下就会长成参天大树,王镇恶与沈田子都双双毙命后,刘义真左右诬告王修要反。

王修要反吗?大家不知道,这些诬告王修,纯粹是因为王修阻止刘义真对大家的赏赐,大家报复而已,但即便是诬告之言,也难说是空穴来风,毕竟当时人早已相信了之前王镇恶要杀光南人据关中反叛的流言。

即便王修秉公执法,将沈田子以擅杀大将的罪名被处死,但在流言的影响下,大家是不会相信沈田子是罪有应得的,在左右人的诬告下,刘义真也受到这种流言的影响,下令处死了王修。

史书记载这段历史的时候用的是"镇恶欲反,故田子杀之。修今杀田子,是又欲反也。"

很显然,刘义真心里,已经在流言的影响下,相信了王修要反叛的话,不然仅仅一次诬告,刘义真可不敢处死父亲走之前委以重任的王修的,甚至自己的手都被父亲亲自放在王修手上的。

尽管王镇恶和王修没有实质性的反叛行为,王镇恶尽杀诸南人而反的流言却在留守关中的南人团体内部盛行,甚至很多人都相信,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以沈田子、傅弘之为代表的南人对王镇恶以及背后的北人们深深地不信任,而这,也是当时南北分裂下的一个缩影。

自西晋建兴四年(316年)丢了长安到刘裕收复长安,时间已经过去了百年时间,经过百年的长期分裂,南北隔阂已经很大了,南人和北人之间在一起也缺乏最为基本的信任度,一旦有风吹草动,这种不信任的心理就会立刻放大,造成了王镇恶和王修的悲剧。

刘裕北伐之前,长安已经丢了百年

随着王修的死,刘裕在关中已经彻底没有了能够笼络关中人心的北人代表,也让关中地区“人情离骇,无相统一”,不少人得知王修死后,纷纷带着郡县投降了赫连勃勃。

尽管还有傅弘之带着大军击退了赫连勃勃的两次攻击,但王镇恶、王修的死已经让北人产生了不安,加上关中再无有影响力的北人代表,关中迟早守不住的。

另一边,刘裕以得知了王修的死,大为震惊,也意识到关中地区将要不保,立马命大将朱龄石出发关中,代替刘义真镇关中,或许刘裕也意识到了关中局势的失控,临行前,刘裕还表示如果关中实在守不了,就让朱龄石和刘义真一起南归。

而在朱龄石出发之际,刘裕还派蒯恩入关迎刘义真回来。

朱龄石到达长安后,长安还在刘裕势力手上,得知要撤退,南军将士竞敛财货,以至于辎重过多,每天仅能撤退十余里而已,而身后,还有追击的赫连勃勃,因而傅弘之建议,丢弃不必要的辎重,大家轻装加速撤退。

结果刘义真舍不得长安带回的财富,依旧慢吞吞撤退,最终坑了一帮大将。

关中还是丢了

在胡夏大军的追击下,毛修之、蒯恩全部被俘虏,至于朱龄石,抵达长安后,因为刘义真撤退的时候不断抄掠,长安百姓一怒之下,直接驱逐了朱龄石,迎赫连勃勃入长安,而后朱龄石和其弟弟朱超石一同被俘,最后惨死,至此,赫连勃勃彻底占领了关中。

至于刘义真呢?好在成功突围,回到了彭城,算是保住了一命,可惜刘裕费那么大工夫打下了关中,结果白白便宜了赫连勃勃不说,还死了不少名将。

本来王镇恶、王修之死顶多守不住关中,但刘义真撤退举动,却让可以全身而退的近万南军精锐将士殒命他乡,白白折损大量的精锐,尤其是王镇恶、沈田子、傅弘之、朱龄石、朱超石、毛修之、蒯恩的身死。

本来刘裕改朝换代前后就有大量名将衰老去世,又经历关中之乱,导致宋文帝后来北伐的时候,能够用的元勋武将只有檀道济、王仲德、到彦之、胡藩、段宏五人,完全没法和刘裕时期相比。

至于刘裕,得知关中没了之后,一度打算出兵收复关中,但却被郑鲜之及沈林子劝谏,毕竟多次北伐后,东晋国弱民疲,加上南军将士思归心切,急需休养生息,而且刘裕现在最重要的事就是完成禅代。

只是这么一耽搁,关中在也没能回来,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

6 阅读:289
评论列表
  • 2025-03-06 08:05

    天欲亡某人,必千方百计使其内忧外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