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有书君
人生百年,放在上个世纪初,听起来似乎遥不可及。
如今,随着科技、医疗水平的持续发展,却正在成为现实。
真正的长寿,不仅意味着维持长久的生命,还意味着在生命的每个阶段,都能保持身体和心理的健康。
最近我读到伦敦商学院管理学教授,琳达·格拉顿的《百岁人生》,也有了一些系统性的思考。
借着读书日这个机会,分享给大家。

百岁人生,财政挑战
实用,比升级更重要
以前,人们的平均寿命是70-80岁。
现在,人们的寿命达到100岁,如果在60岁退休,仍有40年左右的空窗期。
如此算来,想要在那个时段的生活质量有所保证,就必须提前规划好自己的财务状况。
有人可能会说,不是还有政府的养老金吗?
可是如今,我们的人口逐渐老龄化,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生孩子。
再过一段时间,能够提供养老保障的劳动力会越来越少,公共财政支付的养老金,可能会越来越拖垮财政。
就我们自身而言,改变财务状况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改变原有的消费习惯。

日本纪录片《老年破产》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是谁让这个世界变得无节制消费?
这些人又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我曾经看过一部纪录片,叫做《无节制消费的元凶》,解答了上述的疑问。
使这个世界变得无节制消费的元凶,并不是人们普遍认为的广告员、或者市场推广员。
而是制造商缩减了产品周期,并且为我们的大脑,植入了“升级”的概念。
从纪录片中,我们看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事实:
比如灯泡的灯丝寿命,从4500h改到2000h;
手机电池寿命较短,故意用胶水粘贴阻止维修。
此外,在产品制作方面,故意制造出流行和过时的差异,让升级成为人们追求的潮流。

金融顾问大卫·巴赫曾说:
“如果戒掉一些坏习惯,省下生活中没必要的开销,你就是富翁。”
永远记住,实用,比升级更重要。

百岁人生,职业挑战
打造自己的“能力矩阵”
百岁人生带来的另一显著影响是:
过去的接受教育—职场工作—退休,三阶段人生模式已不再适用。
即便你是名牌大学毕业,有学历傍身,未必意味着你会一直拥有职场上的优势。
20多年前,计算机大行其道;
10多年前,智能手机涌现,移动互联网颠覆种种场景。
随后,无数的技术迭代,在这片土壤上生根发芽:
移动支付、共享单车、外卖、滴滴司机、移动充电宝……
如今,AI又开始冲击市场,许多重复劳动的工作岗位被大量代替。
人们被迫从三段式人生,转到多段式人生。
学习不只局限于在生命的早期完成,终身学习已成为必然趋势。
因为只要你多读一本书,就多一件护你的铠甲;
你多学一门本事,就少一句求人的话。
还记得那个因收费站取消而大哭的女士吗?
“我36岁了,除了收费我什么都不会!”

她崩溃的不只是突然失业这么简单。
而是自己在舒适区里停止成长,短时间无法应对未来。
社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不会跟任何人事先打好招呼。

百岁人生,婚姻挑战
感情是血肉,责任是骨架
因为生命的延长,更多的事情发生,婚姻中出现的变数也会增多。
同时,离婚的成本也会增加。
这意味着两人关系破裂时,财务资产、无形资产都要面临重组,生活计划要做出重大修改。
如何维持一段稳定的婚姻,变得更加重要。
仅凭借一纸婚约,不可能将感情定格。
对婚姻失望,其根本原因在于:婚姻里除了感情,还有必须承担的责任。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刘震云,在感情生活中,是一家人的顶梁柱。
妻子郭建梅曾在司法研究所工作,后来萌生辞职做公益律师的念头。
她的想法让全家人百思不得其解,丈夫刘震云却坚定地支持她。
在不懈努力下,她成为中国首位专职公益律师。
最初的几年,郭建梅每天都处理诸多棘手的案件,还要与各种负面情绪做抗争。
久而久之,她感到无力招架,甚至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
刘震云心急如焚,带着妻子四处求医,还亲自翻阅大量有关抑郁症的资料,寻找良方。
即使平时忙于写作,他也坚持抽时间带着妻子出去运动,陪妻子散心。
半年后,郭建梅在丈夫的照料下,病情终于有了好转。
直到2005年,郭建梅荣获了诺贝尔和平奖集体提名。
在荣誉和掌声中,她却感恩道:
“这个家,多亏有我丈夫撑着。”
在多阶段人生的背景下,其中一方难免会经历痛苦的过渡期。
这便要求另一方要挑起重担,反过来亦是如此。
▽
百岁不是生命的倒计时,而是人类潜力的刻度尺。
当医学突破不断刷新生命上限,我们真正要对抗的并非年轮增长,而是陈旧的人生脚本。
或许该把人生从“求学-工作-退休”的三段论中解放,让60岁重返校园、75岁转换赛道成为常态。
站在时间的新起点,愿你我都能成为新纪元的探索者。
年龄不再是捆住可能性的绳索,而是丈量生命厚度的标尺。
毕竟,当人生成为百年长河,重要的不是抵达终点,而是让每段流域都倒映着属于自己的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