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人下菜碟在很多人心中一直是贬义词,讽刺人的行为,也就是看不起人,分三六九对待客人。
可我84岁的伯母却另有高见:她说见人下菜碟在是最好的待客之道,对客人投其所好才是对客人最高的尊重。

伯母的话之所以有道理,是因为伯伯当村书记几十年,她耳濡目染结交官员,正是她的教育有方,她的3个儿子和1个女儿从农村鲤鱼跳龙门,3个儿子都是县某局长,县委领导。

她给我们举了几个例子。让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正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比如前几年她大孙子结婚,宴请了村里人,酒席4980一桌,自带的烟酒,每桌一瓶五粮液一盒和天下,吃的是山珍海味。村里人的礼金退回,还回礼一包和天下。

可回到家后村里人说酒席的菜,清汤寡水的,无辣无味,一个下饭的莱都没有,也不见大猪蹄子、红烧肉;白酒一股香精味,口感软绵绵的,还不如开口笑洒;白沙和天下连一包芙蓉王都没有。更有人说饭都没吃饱,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人本身分三六九等,每个人的认知有所局限,大多数普通人见识少,特别是农村老人一辈子在村中,就好比坐井观天,有时超常规的招待反而当成了一种慢待。任你怎么解释也是像在对牛弹琴。
因为4个子女都当官,伯母混迹于官场,在待人接物方面早已炉火纯青。

每年去拜年,交待我们家族人从不去酒店,都是在她儿子家中,伯母和儿子亲自下厨,搞几个特色菜,甲鱼、野猪肉、山蛙等,喝的茅台酒,饭后水果车厘子、榴莲。
我们带去的礼品,她们是不会收的,以前每人发芙蓉王,现在发和天下。

这样的交待显得与大家特别亲切,没有摆官架子,喝好吃好让家族人特别有荣誉感,特长面子。
伯母说“见人下来碟”,换个角度讲就是投其所好,掌握好分寸恰到好处就是对客人最高的礼遇。仔细想想不无道理
我们去别人家吃饭,一般都是客随主便,听从主家安排,我们主家当然要了解客人的口味,见人下菜碟没什么不好,虽然不能问客人喜吃什么,但肯定要照顾客人的口味。

因为食无定味,适口者珍。海参鲍鱼再好,有不吃这口的;萝卜青菜是有些人的最爱。我们湖南人招待广东人,肯定不能无辣不欢了,反之去广东人家做客,全是原汁原味的,我们觉得无味。
所以说请人吃饭要么让客人点菜,如果来自五湖四海,每人点一个菜,要么问客人是否有所忌口。如果按自己口味点菜,说不定一桌人就自己吃得爽快,别人只是无奈看着,那就尴尬了。

见人下菜碟和货卖懂行人是一样的道理,巴星克的咖啡在普通人看来没有奶茶香,大中华没有白沙好抽,茅台酒没有自家酿的酒好喝,鱼翅没有粉条好吃。
见人下菜碟是最好的待客之道,是对客人的尊重,你认同此观点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