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是毛主席生命的源头,扑入韶山,就像一滴水扑入大海一样,那里的一草一木,一峰一壑,都赋予我们脉脉的情思。行程约二个小时,车便到了湘潭。随行的湖南省地税局接待科郭科长指着一条岔道说:“从那边插过去,不远就是刘少奇的老家——花明楼的炭子冲。”顺着他指的方向,我看到那岔道上有一横标写着:“刘少奇故居欢迎您。”再往前走,便到了向往已久的地方——韶山冲。
此时,淅淅沥沥的雨也停了,只有零星的雨滴伴随着微风,湿润着人们的面颊。下车四顾,但见松柏苍苍,群山蟠蟠,祥端隐隐,给人平添了几份神奇飘渺之感,撩起人得无限遐思。一阵清爽的山风拂来,让人浑身充满了一种难以名状的激情,似乎获得了一种灵魂的昭示与顿悟。如一次虔诚的朝拜一样,我们缓缓前行,来到青石砌成的毛泽东纪念广场。在广场中间,耸立着毛泽东主席的铜像,他手执文稿,两手优雅得叠在前胸,目光炯炯有神,金芒万道的俯撖着尘世。铜像前,参观者络绎不绝,在基座的大理石台阶上,搁满了姹紫嫣红的鲜花。和着众人,我们一行也怀着崇敬而激动的心情,向主席铜像鞠躬,并把一束生机嫣然的鲜花肃穆地放在基座前。铜像揭幕于1993年12月26日,正值主席百年诞辰。基座加上塑像高度为十点一米,合着国庆的数字,呈座北面南的朝向。韶山的映山红在寒冬错季开放,而且出现日月同辉的现象,持续大约一小时。并且铜像矗起后,北面山上建于唐代的罗汉像自裂毁损,后来有关部门批准撤除后,修葺了一座宝塔。说着自说,听着自听,这是否是自然界偶然出现的现象,不得而知。或许是天人感应,乾坤动容,显示了伟人的超凡和神圣吧。听之,更增添了几份崇敬和神秘感。
顺山道而下,又到了故居前的莲塘边。前塘后山是湖南民居的特色,塘中绿叶片片,酡红点点,塘边一座石砌的码头,极有韵致。莲塘两边,松树、杉树、柳树成环行分布。塘南则是一畦畦菜地,警卫班的战士们正在田间精心细作。往前一拐弯,就到了毛氏宗祠,门柱有一对联:“太极所生历钟瑞气,花胄出后定有达人。”宗祠建于十八世纪中叶,算来也有些年头了。1959年,毛主席在离别故园的三十二年后,回到韶山。花开花谢,涛声依旧。如今毛主席逝世已有三十二个年头,宗祠已成为毛主席在湖南的纪念馆。我想他老人家的灵魂或许早已回到了韶山的山山水水之间,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神奇的想象。天地日月,山川草木,水招花迎,站在岁月的风口浪尖上,真可谓“一鈎流水一卷山,虎踞龙盘在此间。”
车至花明楼,天色已经不早。也许建设较晚的原由,刘少奇纪念广场的建筑面积要比韶山毛泽东纪念广场大的多,环境也更流露出一种自然之美。1999年为刘少奇同志矗立的铜像位于广场中央,鞠躬鲜花后顺路前行,一字摆开的有纪念馆、展览馆。再走便看到了一泓清澈的池水,面积是毛泽东故居的数倍,但却没有莲花,池塘后面是少奇故居,堂屋轩爽,廊庑萦回,有二十一间之多。1964年,少奇同志搞农村调查曾携王光美在此居住四十四天。故居内设施依旧,寂静的庭院里,主人音容犹在。睹物思人,抚今追昔,心情格处有些沉重,也许人生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是在将悲剧层层剥开之后。天地悠悠,流水悠悠,我似乎听到了一声声震寰宇的愤激的呐喊和呼号——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
离开花明楼,已是黄昏时分,空气中有一种腻腻粘稠,而光与影也在奇异的波动,我感受到了一种人类最复杂的情感,那是一种无法言表的激情和震颤。伟人故乡是石破天惊,高山崩裂的大山之心;是盘古开天,巨斧过处的天地之经;是大地山川,日月江河的精灵之气;是千年人世,万年风雨的忠魂所在。走进它就会获的一种灵魂的顿悟与超度,一种灵魂和冼礼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