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好像理解了当下教育问题的根由。
先说一件我今天亲眼所见的趣事。
救猫
傍晚时分,我沿着公园的河涌栈道散步。我看见不远处有个女生翻过了栈道围栏下到了河涌边上,在那里到处翻找,好像是在摘野菜。
就在我好奇的同时,我听到有几下隐约“喵”叫声。此处靠近河涌闸口,水流的冲刷声音也很大,所以我需要再仔细听。确实还有断断续续的叫声。我驻足看下河涌旁河滩上的高草叶,并没有看到有什么动静。于是我往对面的河滩看。发现一只三色猫在河涌边上一块石头处,看着这边一直喊叫。
我看着河滩到栈道这个高度,猫绝对没办法可以跳上岸,因此,我顺着猫的方向走过去。但还没到达可以下去的直梯处,刚才那个女生已经冲到前面,翻过围栏下去,往猫的位置去了。
栈道上一个大叔在喊:“不要去啦,不要去抓它,它会咬人的。”但女生不听劝。
女生用吸引的声调喊了几声“喵”,猫看着人来,却越往外跳。最后逼得女生一蹦一跳踩着石头往外走,一个不留神,脚下的石头松动,女生一屁股往后坐在后边河滩的草群上,同时猫咪一惊,更往外跳了。女生见状,湿了鞋不怕水深,一趟两趟就冲到猫咪前面。猫咪见河外无路可退,随即转身往河滩草丛里跳了回来。这时候,那个大叔又说:“都说了它会跑。”
女生不搭他的话,放心地说了句:“往回走就好。”
最后女生离开,包包,和手上都没有野菜。

自行拍摄
在上面这个事情,我看到了我们的教育现状。
猫咪就像大多数的家长。教育内卷这条路,一路坎坷,如果继续往前走,无路可走。
即使有人冒着被一些功利主义者喷的风险也继续劝慰不要内卷,他们还是往前走,因为他们对退路没有安全感。但是逼急也是会往回跳的。
下面的讨论,是这篇文章的重点,我的思考来源是电视剧《觉醒年代》。
在《觉醒年代》第37集,有一个剧情是李大钊针对胡适发表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文章做出辩论,回应文章的主题为《再论问题与主义》。
里面陈述到一个观点,是要清楚理解和区分经济构造和精神构造,经济问题是根本问题,是基础问题。
教育的基础目的是解决生存问题,也就是就业问题,也是上述的经济问题。
我国已经全面进入小康水平,全民实现温饱,而我们现今还有很多大学生无法就业。看到这种现象,大家就认为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和真实需求不对等,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只要游走过一些工厂区,我们就能看到几乎每个工厂门口都贴有招聘的公示信息。而我们现在就业环境的问题是,普遍的高学历,导致毕业生认为只有高标准、高收入的工作才能匹配这样教育成本,毕业生求职不愿意向下兼容,才无法就业。
而工厂很多招聘岗位对学历要求只有高中及以上学历,而非我们普遍陈述的“没有一个本科学历,连找工作都成问题”这种结果。另还有大家常说的“再不济,就去送外卖呗”这种退路。
如果我们知道高中毕业或者职高毕业也可以找到工作,那算不算是一种生存底气呢。
因此,按照这种社会供职环境看,教育的基础目的算是基本实现。
现在盲目内卷的根本原因,并不完全是大家普遍认为的教育资源不平等和筛选机制,而是我们还用那种原始的生存焦虑情绪来面对一个普遍和平温饱的生活环境。
内卷就像原始部落的种族争斗和生存捕猎。
我现在有点理解《教育的另一种可能》书中的那些案例,为什么他们能够脱离传统的应试教育和普遍的内卷焦虑了。
其中一种孩子是有异于常人的特质,例如自闭或者学习障碍。他们就很像那只被追到角落的猫,迫于无奈,必须往回跳,才能有生存路径。
他们是无路可退奋起反抗,另辟蹊径的一类人,而这种蹊径刚好回归了“生活即教育”。
另一种是思想开悟的家长。我们普遍以为他们是教育理念先进的家长,但我认为他们是思想更成熟的家长。他们非常清晰现在的社会对人的生存压力没想象中的高,换句话说,他们非常清晰,单纯为了活着,会有很多退路。
在这个层面可以想通了,那么对孩子的培养就能够落实更多的尝试。教育理念是他们为了落实这些尝试而习得的认知。
现在教育的问题在于,基础教育已经满足了基本生存需求,但我们所有的竞争还围绕着基本的生存需求,而非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通过最近的非应试内卷成功的饺子、deepseek之类的案例或者那些教育先进的国家我们可以知道,在很大程度上,精神自由,更容易实现创造性生产。
内卷是为了生存,如果清楚“活着,没那么难”,那就不会再盲目卷进去了。
不卷进去,孩子就很容易在学科以外的领域开花结果了。
如果生活条件好了,活得却变得越来越苦,那说明方向错了。
因此,我认为当下教育问题的根由是:基础教育已经让我们实现了生存的温饱,但我们还围绕生存问题去思考和执行教育目的。
这只猫,无论是继续往外面的石头跳,还是最终往回跳,都是出于生存的考虑。
这是动物的本能。
但人是可以深度思考,在生存问题满足后,教育该怎么走。
我们曾经一直都在吐槽教育环境问题,但新文化运动也是在一个全民沉睡的环境做得文化觉醒。现在,我们每个人要自己开始教育的觉醒。从“生存错觉”中走出来,就能看到教育的多样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