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收藏一直是人们心目中的一个梦,很多收藏级壶友家里存放很多作品,紫砂不仅是实用器皿更是一件精美艺术品,散发着独特魅力,引得无数人倾心追逐。然而,当我们置身于当今这个信息爆炸、商业气息浓厚的时代,紫砂收藏的真相却似乎被层层迷雾所遮掩。

新年伊始,我去了香港罗贵祥茶艺馆参观,站在紫砂博物馆的玻璃展柜前,时间仿佛凝固。那一件件历经岁月沧桑的传世名作,宛如一位位沉默的智者,静静诉说着紫砂艺术的真谛。陈曼生的井栏壶,朴拙敦厚,恰似提水的丫鬟,没有丝毫矫揉造作,却以其浑然天成的形态和质感,展现出一种源自生活本真的美;时大彬的六瓣壶,线条简洁流畅,气质清雅脱俗,犹如一位饱读诗书的文人,举手投足间尽显文雅之气。它们的美,并非来自外在的包装与宣扬,而是深深扎根于作品本身所蕴含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底蕴。

然而,在现实的收藏市场中,我们却常常看到另一番景象。证书上的烫金文字,似乎成为了衡量紫砂价值的重要标准;直播间里的疯狂叫卖,将紫砂艺术变成了一种快消品。商家们用尽各种营销手段,编织出一个个价值幻影,让不少收藏者迷失其中。他们忘记了收藏的初衷,忽略了紫砂壶最本质的魅力——那在掌心摩挲时,能够真切感受到的穿越千年的温润质感。这种质感,是工匠们无数次用心塑造、精心打磨的结果,是岁月赋予紫砂的独特印记,是无法用金钱和虚假宣传所替代的。

当我们下次举起紫砂壶时,确实应该停下匆忙的脚步,静下心来自问:我爱的究竟是器物本身的生命力,还是他人编织的价值幻影?这看似简单的问题,实则蕴含着收藏的核心真谛。真正的收藏,是与器物进行心灵对话,感受其承载的历史文化、工艺匠心。每一把紫砂壶都有其独特的灵魂,从泥土的选取,到成型过程中的每一道工序,再到窑火的淬炼,都凝聚着工匠的心血与情感。只有当我们真正关注到这些,才能领悟到紫砂艺术的魅力所在,才能在收藏的道路上不被表象所迷惑。

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就是跨越所有陷阱的终极密钥。它提醒着我们,在收藏的世界里,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思考。不盲目跟风,不被虚假的宣传所左右,回归收藏的本心。以一颗敬畏之心、热爱之情去对待每一件藏品,去发现它们独特的美和价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穿越收藏市场的重重迷雾,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宝藏,我是汲老,希望收藏成为每个人一段充满意义与乐趣的心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