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跃于大唐政坛的赵州李氏

史海撷侃侃过去 2025-04-19 17:33:13

赵州,前身为赵郡,始建于东汉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隋唐时期改为赵州,治平棘(今河北赵县),辖平棘、高邑、柏人(今河北隆尧西南)、元氏、赞皇、栾城、临城等地。

赵郡李氏,是中国魏晋至隋唐时代的著名大族,出自赵国最后一位名将武安君李牧,是西汉广武君李左车的直系后裔。

大约在西晋时期,李左车第十七世孙,司农丞李楷为躲避八王之乱,带领全家迁居于平棘县南(今河北赵县西南、高邑东北)。这里即成为赵郡李氏的发源地所在,史称“三祖宅巷”。

李楷定居平棘,生有五子:李辑、李晃、李棨、李劲、李睿。

后来五个兄弟分居,老五李睿的儿子李勖兄弟,居住在巷东;老四李劲的儿子李盛兄弟及老三李棨一家,居住在巷西;老大李辑与老二李晃两房子孙,则南徙故垒。

因而,以此三个方位,赵郡李氏分为三大支系:

李睿被奉为赵郡李氏东祖。

李棨与李劲被奉为赵郡李氏西祖。

李辑与李晃被奉为赵郡李氏南祖。

此后,赵郡李氏三大支系遂以平棘为主轴,不断向西南太行山麓周围辐射,先后迁徙到柏仁、元氏、高邑、赞皇等县,呈扇形分布状态,宗族庞大,支系繁盛,人才众多,在北朝与隋唐前期,赵郡李氏家族始终盘踞在赵郡常山一带,基本没有发生大的变动,成为北朝官宦最为显赫的士族,名列隋唐五姓七望。

大唐建国后,赵郡李氏作为山东士族的核心家族,在唐朝政治舞台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该家族三大支系中,共有十七位成员出任宰相,对大唐历史产生了积极影响。

一、祖房分布

南祖房贡献九人,如李德裕、李吉甫、李藩、李固言等,是家族中的政治核心。

东祖房贡献六人,如李绛、李峤、李珏等,以直言敢谏和文学见长。

西祖房贡献两人,李日知、李敬玄,影响力相对较弱。

二、时代分布

初唐时期仅有李纲一人,因改朝换代影响较小。盛唐时期,有李峤、李怀远等四人,参与了武周及开元政局。中晚唐时有十二人先后任相,主导了“元和中兴”“会昌中兴”,是牛李党争中李党的核心力量。

三、代表人物

1.李德裕(787-850)。出自南祖房,活跃于文宗、武宗时期,是“牛李党争”中李派的核心人物。武宗时出任宰相,致力于削弱藩镇、打击宦官、裁减冗官,一手主导了“会昌中兴”,被《旧唐书》誉为万古良相。宣宗时受牛党打压迫害,被贬于崖州,黯然客死他乡。

2.李吉甫(758-814)。出自南祖房,李德裕之父,宪宗时期两度为相。其编纂的《元和郡县图志》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地理总志;提出“政归中书”,用以强化相权;策划征讨淮西、镇海等叛藩,是“元和中兴”的重要推动者之一;与其子李德裕铸就了“父子宰相”的家族传奇!

3.李绛(764-830)。出自东祖房,宪宗时期宰相。以直言敢谏著称于世,曾力谏宪宗切勿对成德镇用兵,主张先解决淮西问题。任山南西道节度使时因兵变遇害,谥号“贞”。

4.李藩(753-811)。出自南祖房,宪宗时期宰相。任上反对横征暴敛,提倡减免赋税,整顿财政。因方正清廉,被宪宗赞为“真宰相”。

5.李固言(782-860)。出自南祖房,唐文宗、武宗时期宰相。家世寒微,以科举入仕,主张选拔人才不论门第。任相期间整顿科举制度,打击权贵请托。

6.李峤(645-714)。出自东祖房,武则天、唐中宗时朝宰相。以才华闻名,与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并称“文章四友”,文学成就显著。任相期间参与《三教珠英》编纂,主张减轻刑罚、精简官僚。

7.李珏(784-853)。出自东祖房,文宗时期宰相。支持科举取士,反对宦官干政。任淮南节度使时开仓赈济灾民,减免赋税。

从以上七人可以看出,赵郡李氏出身的宰相,其政治倾向大都主张强化中央权威,反对藩镇割据,尤其是李吉甫、李德裕父子,是皇权的坚定捍卫者。

部分人员注重民生改革,比如李藩、李珏;或者推动文化发展,如李峤。

赵郡李氏在大唐的政治影响力远超其他士族,其十七位宰相贯穿了从武周到唐末的关键时期。

他们通过改革、文学、军事等诸多领域的贡献,塑造了大唐中后期的政治格局。尽管家族在唐末因战乱和谱牒散失渐趋衰落,但其历史地位仍被后世视为士族政治的典范。

朋友们还知道哪些出自赵郡李氏的名人呢?

(图片来自网络)

0 阅读: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