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的文章中我们讲到,思维力是人的智力的核心因素,一个人智力水平的高低,主要通过思维能力反映出来。每位父母都应该对思维能力有正确的认识,并且在培养孩子过程中自觉地采取措施,让孩子变得更聪明。下面介绍几种思维方法:
1.抽象思维能力。
抽象思维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现实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的过程。
对于上学的孩子来说,学习成为全天中的主要活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远比入学前游戏中的问题更抽象。因此孩子必须大力、快速地发展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才能适应学习的需要。当然,反过来看,各科学习也恰好是发展孩子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
曾经有一个荷兰的磨眼镜片的工人里波斯,无意中透过两块镜片来看各种物体的时候,发现远处的东西好像就在眼前,于是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望远镜。可是,他缺少知识基础,更缺乏抽象思维能力,不会从这两个镜片的偶然组合中找出所隐含着的普遍规律。当伽利略得知这-消息之后,凭着他的渊博知识和高度的抽象思维能力,很快就研制了放大32倍的望远镜,并用来做天文观察,证实了行星绕太阳运转的哥白尼日心说,当时在全世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特别是进人初中阶段之后的孩子,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已经成为了一重要的思维力式。在这个时期,这一能力的水平如何,常常影响者首学习水平平的高低,成为学习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父母可以用猜速语,智力测验、趣睐比赛等形式帮助核子提高思维能力。
2.多问思维能能力。
多向思维表现为思维不受点、线、面的限制,不局限一种模式,尽可能多的方面去思考同一个问题,也可从同一思维起点出发,让思路呈辐射状,形成诸多系列。它最直的效果是能避免思路的闭塞、单一和枯竭。
有这样一道智力题:晚上,一个房间里点燃了五支蜡烛。问第二天早上还剩几支蜡烛?孩子们稍许思考,便会很快答出“一支”,即被吹灭的那支蜡烛。孩子确实没答错,多数父母对孩子的回答往往也不会有什么疑义。而事实上,此类力智力题简单想起来“标准答案”都只有一个,但经过多向思维,就知道可能有许多正确的答案。
可见,这里存在着一个父母是不是重视孩子思维能力训练的问题。
外国着名儿童文学家、作家劳拉在其自传体小说中叙述了这样一件事:
一天,父亲给我们姐弟俩讲笑话。他说:“有一个人养了一只大猫和一只小猫,为此他在门上为大猫凿了一个大洞,为小猫凿了一个小洞……”我的姐姐打断父母的话说:“小猫可以从大洞进去呀我却说:“因为大猫不让小猫走大洞,所以要凿两个洞。”父亲我们夸讲谁都比那个养猫人聪明。
劳拉父母的赞扬是很有道理的,其对劳拉的肯定实际上是对子孩进行多向思维的训练。这就给我们启示:许多问题,我们不应该为孩子提供一个标准答案,或是满足于孩子答案的标准。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使孩子有兴趣去于寻求答案。因为标准答案有时并非只有一个。还以上面的智力题为例,答案“一支”?当然是正响的。但设想一下,如果燃着的四支蜡烛在夜里有一支被风呢?如果四支当中有一支较大,因而到了第二天旱上仍在燃烧呢?如果……那么答案显然就不只是“一支”了。
上述的“如果”都是不违反题目条件的,答案便自然都是正确的。问题的关键是可以通过这一个个“如果”,训练该子多向思维,拓宽孩子思考问题的空间。
3.发散性思维能力。
发散性思维是为了达到某一确定的目标而尽可能多地设想出所有的可能性来进行讨论的思维过程。在发散思维过星中,人们总是尽量获得尽可能多、尽可能新颖而独特的设想,当然这种设想还只是一种可能性,设想是否正确还要通过验证。比如,孩子在做练习的时候,父母可以帮助孩子绞尽脑汁地找出多种解题方法。
作为补充或娱乐,父母可以在家庭中开展一些相应的发散思维的简单尝试,但千万不要舍本求末,孩子还未形成一般的思维模式,就强硬地追求发散思维和怪异思维,这对于孩子的学习、成才是不利的。
发散思维重在开阔孩子的想象空间,培养思考问题多角度、多层次的意识。但是,孩子年龄不同,要求也应该不一样。
生活中,孩子很多创造性思维往往被父母用“幼稚”、“可笑“荒唐”等词语压制了、忽略了、扭曲了。所以,培养孩子的思维,首先要父母转变观念,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鼓励训结系孩子的多项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