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灯丛话-历下亭奇遇

宋家六爹 2025-03-01 10:40:32

康熙丁酉年,山东省城热闹非凡,一场决定无数学子命运的乡试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德州有位名叫祁生、字子征的年轻书生,本满怀壮志,一心想在考场上崭露头角,却没料到,在第二场考试中一个不小心违反了规定,被无情地除名。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如同一记重锤,将他的梦想砸得粉碎,祁生满心郁闷,仿佛被一层阴霾笼罩,无论如何都无法释怀。

到了十四日夜晚,月色如水,轻柔地洒在大地上。借酒消愁的祁生带着几分酒意,独自来到历下亭,疲惫地躺在亭中的廊间。他望着那明亮的月光,思绪万千,满心的不甘与愁苦让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就在这时,一阵轻微的动静打破了夜的寂静。祁生不经意间朝湖面望去,只见一艘装饰得极为华丽的船,缓缓从芦苇丛中驶出。那船周身挂满了灯笼,在月光下闪烁着柔和的光芒,船上传来悠扬的箫鼓声,仿佛是从另一个世界传来的仙乐。祁生不禁瞪大了眼睛,好奇地看着这一切。

船稳稳地停泊在历下亭边,随后,一群人登上了亭子。走在前面的是三位男子,个个身形伟岸,他们都长着苍白的头发和面容,举手投足间,风度非凡,一看便知绝非寻常之人。在他们身后,跟着一位美丽的女子,身姿婀娜,宛如仙子下凡。他们一同在亭中席地而坐,自有童子乖巧地在面前摆上精致的酒具。

一位客人感慨地说道:“今年又是丁酉年了,你们可还记得与王阮亭一起赋《秋柳》诗的时候吗?”说罢,微微仰头,眼中满是追忆之色。另一位客人轻轻叹了口气,接话道:“那情景,仿佛就在昨天啊。可时光飞逝,人事更迭,真叫人感慨万千呐。”第三位客人遥指着岸上,缓缓说道:“看,那便是季木先生的住宅。沧溟白雪楼,原本在韩仓,后来才建在了这里。想当年,我年轻时考中乡试,还曾跟随季木先生游历四方,如今一晃,已经过去一百多年了。明朝末年,那楼不幸被火烧毁,后来又改建到了趵突泉上。”三人你一言我一语,言语间满是对往昔岁月的怀念。

随后,他们兴致勃勃地命令美人唱歌,为这良辰美景增添几分乐趣。美人轻启朱唇,歌声婉转悠扬,如黄莺出谷,众人听得如痴如醉,酒也喝得愈发高兴。喝到兴处,大家纷纷说道:“如此盛会,怎能没有诗来纪念呢?”其中一人率先文思泉涌,很快写成了一首诗。他兴奋地命令童子取来笔砚,在墙上认真地题写起来,写完后,还大声朗读了好几遍,那抑扬顿挫的声音在亭中回荡。

紧接着,其他两人和那位女子也依次作诗和唱,各自将诗句写在墙上。祁生一直假装睡着,实则在偷偷观察着他们的一举一动。他心中充满了疑惑和惊讶,这些人究竟是谁?为何如此神秘?但恐惧让他不敢发出半点声音,只能静静地看着这一切。

就在这时,那位女子不经意间回头,一眼瞥见了祁生。她微微皱眉,轻轻拂袖,轻声说道:“可以走了!”众人听后,相视一笑,谈笑着登上了船。那船缓缓启动,渐渐消失在夜色之中。

祁生见他们离去,赶忙起身,快步走到墙边查看那些诗。只见墙上的墨迹还未干,可奇怪的是,所有的诗都没有署名。他逐字逐句地读着:“四大飘然一叶身,昆明留得劫前尘。同舟仙侣知何处,只有南山似旧人。”“镜里亭台梦里身,词坛白雪早成尘。重来丁令偏多感,且把金尊对美人。”“当年曾现宰官身,沧海茫茫一撮尘。莫话大罗天上梦,浮名偏误后来人。”“一串骊珠掌上身,可怜宝镜久生尘。红衣翠盖亭亭影,也学凌波微步人。”祁生被这些诗句深深吸引,他反复诵读,将每一句都牢牢记在了心里。

天亮时分,柔和的晨光洒在历下亭上,祁生惊讶地发现,墙上的字迹竟逐渐模糊起来。随着太阳缓缓升起,光芒越来越强,等到阳光洒满整个亭子时,墙上的字迹已经完全消失,仿佛这里从未发生过任何事情。祁生呆呆地站在原地,回想着昨晚的奇遇,犹如一场梦幻,可那记在心中的诗句,又提醒着他,这一切都是真实发生过的。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