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荐语: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读毛选!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念毛主席!毛主席一生的奋斗的基石都没有脱离”为人民服务“这个理念,而毛主席的个人成长经历也足以激励我们前行,他让我们知道世界上是有理想主义者,他让我们知道理想主义者是可以成功的!
作者|春蛙
首图|毛主席头像
“世界是在客观运行,不会被个体的喜怒哀乐所影响,也无法体谅个体的情绪和无奈,想要一个完全公平的环境是不可能的,只能是尊重客观世界,把所有的不公平当成一种锻炼,当成追求公平的动力,发挥主观能动性,去争取,去斗争。”
每个人都会有困惑、迷茫,也会受到委屈、冤枉,有物质上的损失、也有精神上的无奈,更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压力叠加。面对这些我们会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消极的,抱怨、愤懑、逃避,甚至一蹶不振。另一种是把它看作人生的一种历练,一种成长的必要经历和养分,当成一种有益的教育。
大多数人对于毛主席都缺乏基本的了解,对于学校要求我们学习的政治、毛泽东思想更是不胜其烦。经过几年社会的淬炼后,静下心来仔细看一下毛主席的人生经历和思想著作,才发现毛主席的伟大。毛主席也曾困惑、迷茫,也受过轻视乃至歧视,不被人理解,被孤立、被打压、被冤枉。
毛主席首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让我们知道世界上是有理想主义者的,他更让我们知道理想主义者是可以成功的。
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毛主席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也是斗争的一生。他年轻时受过轻视乃至歧视、革命初始不被大家理解,被讥讽为“山沟沟里出不来马克思主义”,被孤立、被冤枉,面对这一切,毛主席是怎么做的?
毛主席之所以伟大,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他从不盲目追随潮流,勇于且善于独立思考,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他经常是少数派,尤其是在前期,他都是不被众人所理解的,但最后实践和历史证明了他的正确。
01
—
少年时,毛主席的父亲希望他学会写字、算术即可,能够帮助家里记账就可以,他略微大一些,父亲希望将其送到城里的米行当学徒,为他规划了一条做生意的路线。年幼的毛主席没有被左右,而是在帮助家里做完农活之余,夜以继日的苦读,他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也通过借阅表兄的图书《盛世危言》了解到了世界变化,也逐步了解到了清王朝的腐败没落,更是深刻体会到了人民的困苦,还年幼的毛主席就发出了疑问:“为什么我们的书中都是在颂扬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没有一本写农民的?”。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1910年秋,经过家人和亲朋的规劝,毛主席的父亲同意其到县城求学而不是做学徒。毛主席第一次走出韶山冲,来到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求学,为了表达自己的志向,他抄写了这首诗送给他的父亲。在这个期间,毛主席了解到了孙中山,知道了黄兴,知道了黄花岗起义,他开始有了革命的思想,适逢辛亥革命爆发,还处于青少年的毛主席毅然响应,投笔从戎参加了革命军,辛亥革命的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各地恢复正常后,毛主席也退出了军队,开始了再次求学之路。
辛亥革命后的中国是一个各种思潮交流碰撞的时期,各种类型的学校层出不穷,毛主席也如同今天的学生报考学校一样,对于专业的选择也会产生迷茫,这个时期毛主席对于各种类型的学校都报了名,前前后后报名了6所学校。最终,毛主席到了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习,因为不收学费。
1914年2月至1918年6月,毛主席在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习了4年半,毛主席受到杨昌济、徐特立、袁仲谦、黎锦熙、方维夏、王季范等教员的影响,其中杨昌济对他影响最大。在这个期间,毛主席提出了“欲文明其精神,必先野蛮其体魄”的口号并身体力行。
1918年8月,毛主席经杨昌济介绍,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当助理员,在这里毛主席开始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逐步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思考和运用。这时的毛主席还是一个籍籍无名的小辈,没有人重视和关心他的想法和意见。
毛主席在1936年接受斯诺采访时谈到北大图书馆这段经历曾回忆说:“我职位低微,大家都不理我。我的工作中有一项是登记来图书馆读报的人的姓名,可是对他们大多数人来说,我这个人是不存在的。在那些来阅览的人当中,我认出了一些有名的新文化运动头面人物的名字,如傅斯年、罗家伦等等,我对他们极有兴趣。我打算去和他们攀谈政治和文化问题,可是他们都是些大忙人,没有时间听一个图书馆助理员说南方话。”在这个期间,大家都在忙着出国留学,毛主席筹措经费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同学出国留学后,却依然放弃了自己的出国留学机会,选择了立足中国实际开展救国图强的探索之路。
02
—
1923年6月,在党的三大上针对国共合作的议题,张国焘指出:工人阶级应该在“自己政党旗帜下”进行革命,“若加入了资产阶级性的国民党组织,便不免有混乱无产阶级思想的危险”。面对张国焘的担心和反对,毛主席结合自己领导安源路矿、长沙泥木工人罢工的经验,从实践的角度说明了工人加入统一战,国共合作的必要性,赢得了与会代表的支持,毛主席的“实事求是”思想和统一战线的战略也逐步显现。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面对国民党右派和蒋介石的试探性进攻,毛主席主张坚决还击,将危险掐灭在秒他,但是不被大家理解,继续执行陈独秀的右倾政策,最终演变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大量的共产党员牺牲。
1927年,南昌起义后,党转入武装斗争阶段,王明这些人机械照搬苏联经验,鼓吹夺取大城市,污蔑毛主席为“游击主义”,说什么“山沟沟里出不来马克思主义”,毛主席不断被边缘化,那段时间,他被孤立、被打压,一直到了遵义会议后,才有了好转,大家从血与火的教训中发现还是毛主席说的对;
1937年,从苏联回来的王明又带着所谓的“尚方宝剑”鼓吹所谓的“一切服务统一战线”,盲目配合国民党的路线,又从“左倾”急转到“右倾”,盲目执行所谓的“统一战线”政策,企图牺牲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独立自主和中国人民的力量来减轻苏联的压力,而不顾自己的实力能否承担,毛主席的领导权威再一次受到了质疑和干扰。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大家都不想打仗,都对美国人的进攻存有侥幸心理,又是毛主席力排众议,抗美援朝打出了国威,打出了几十年的和平。
03
—
1976年9月8日,是我们敬爱的毛主席的人生最后一日,在人生的最后一刻已经进入弥留状态的毛主席先后看文件、看书11次,共计两小时五十分钟。
此时的毛主席已经是一个病危中的老人,他上下肢插着静脉输液管、胸部安有心电图监护仪器,鼻子里插着鼻饲管和氧气管,已经需要借助旁人的帮助由工作人员托着文件和书才能阅读,人生的最后一刻,他依然在工作,哪怕面对死神,他也要搏一搏。
无论是在革命高潮时的击水三千里,还是人生低谷挫折中的坚韧不拔,哪怕是人生最后一刻也要与死神掰一下手腕,毛主席的一生是斗争的一生,是奋发向上的一生。
私者一时、公者千古!毛主席作为改变中国面貌、影响世界的一代伟人,他那始终如一的旺盛斗志和昂扬向上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
以上文章来源于作者“春蛙”,最早发布于其公号“春蛙”,已获得作者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