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宣传尺度太大?智能驾驶最大信任危机来袭,央视亲自下场提醒

观图文读历史 2025-04-04 03:20:40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该篇文章结尾

一场事故,让股票蒸发 1200 亿!小米 SU7 成 "史上最贵碰撞测试"智能驾驶的“信任泡沫”破了?

2025年3月29日深夜,安徽德上高速公路上,一辆开启NOA(领航辅助驾驶)功能的小米SU7以116公里/小时的速度冲向施工路段的水泥隔离桩,碰撞后爆燃,3名年轻生命戛然而止。

事故的第二天,“小米SU7高速碰撞爆燃”相关词条霸屏热搜,小米集团港股单日市值蒸发超1200亿港元,较3月高点跌去四分之一, 相当于每分钟烧掉 1.7 个特斯拉 Model S Plaid。

小米CEO雷军紧急回应:“小米不会回避责任,但电池并非宁德时代提供。”然而,公众的怒火已从单一事故蔓延至整个智能驾驶行业。

人们突然意识到:车企口中的“智驾全场景覆盖”,可能只是“PPT上的安全神话”!

这场事故为何成为压垮信任的“最后一根稻草”?

为何央视都急的下场直喊““智能驾驶”,也请握紧方向盘”

车企的“宣传话术”的时候是否想过有一天会为自己吹的牛买单?

而把方向盘交给代码,真的比握在自己手里更安全吗?

01

为何智能驾驶频频“翻车”?

很多人不知道,目前国内所有量产私家车的智能驾驶功能均为L2级,也就是辅助驾驶,驾驶员需全程监控并随时接管。

但仍然有车企的营销策略却玩起了“文字游戏” ,比如用“高阶智驾”“城市NOA”等术语替代“L2”,甚至自创“L2.5级”,实际上均为基础的L2!

为了打开市场,让自己的营销升级,各大车企发布会上演示极端场景下的“高光时刻”,而现实是对系统无法识别静态障碍物,例如施工路障、动物、石头的缺陷闭口不谈!小编所开的特斯拉也经常出现“没人显示有人”,“有动物却屏幕上空空如也”的情况!

而在车位宣传中,那些类似于“智驾平权”“全程0接管”的话术,更是让消费者误以为车辆已实现自动驾驶。毕竟我们是经历了信息爆炸的一代,我们见证了世界科技的不断革新,在非专业领域的现实中,我们更愿意相信“专业人士”说的话,从而导致了对产品的盲目自信!

而现实呢?却是99%的“聪明”抵不过1%的“智障”!

智能驾驶的核心挑战在于“长尾问题”,即使系统能处理99%的常规场景,剩下1%的极端情况,比如突发施工、横穿动物,都有可能致命。

这样的例子也是比比皆是, 比如宁波高架事故,小鹏P7因未识别静止车辆,以80公里/小时撞上故障车致1人死亡;“蔚来ES8致死案”,NOP功能未识别高速公路养护车,导致车主丧生。

事实证明“智驾系统不是上帝视角,它只是个依赖数据和算法的“近视眼’”不是我们已经有了可以自动识别各国语言的翻译眼镜,这个世界的科技水平已经高到不需要人类眼镜盒大脑识别的状态,实际上当前技术对复杂环境的理解远未达到人类水平。

02

事故背后,谁是第一责任人?

事故一出,无法避免的就是谁是第一责任人的问题,到底车企还是车主?

毕竟在车企这一方面看,无论是技术缺陷还是宣传失责都有可能成为这一悲剧的根源。假若事故因系统设计缺陷,比如传感器误判、算法漏洞等原因导致,车企一定是需担主责。

比如我们经常遇到的情况,车子后台软件更新不及时,若未修复已知漏洞,是可以追究厂家责任。

另一种就是车企在过度宣传误导消费者,有法律界人士指出,若车企宣传导致用户对功能边界产生误解,可能构成虚假宣传。

而对于车主来说,即使开启智驾功能,驾驶员仍负“最终安全责任”。比如最常见的开车玩手机、睡觉等原因引起的事故,驾驶员未及时接管车辆,肯定需要承担主责;还有一种是在非适用场景,例如施工路段,强行启用智驾功能。

我国现行《道路交通安全法》未明确智驾事故责任,全国人大代表何小鹏已经连续两年呼吁:“加快修订道法,按智驾等级划分责任”,相信法律修改已经在路上。

03

保命符还是催命符?

尽管事故频发,消费者对智能驾驶的热情却有增无减。2025 年第一季度,搭载 L2 系统的车型销量同比增长 67%,部分车型甚至将智能驾驶作为提价理由。

这种矛盾心理,就像明知网红餐厅卫生有问题,还是忍不住去打卡。

L2级智驾的确可以减少40%的追尾事故,特斯拉Autopilot模式下的事故率约为人类驾驶的1/3。但“平均数据”掩盖不了“极端风险”,一旦系统失效,后果可能是毁灭性的。

人性弱点与智驾风险形成“恶性循环”, 车主家属在社交媒体上晒出的聊天记录显示:"妈妈别担心,SU7 的智能驾驶比老司机还稳!" 这句话刺痛了无数人的心 ,虽然雷总的事后处理非常明智且有担当,但是消费者还是需要建立理性认知,就像央视网的提醒:“智能驾驶”,也请握紧方向盘!因为技术可以迭代,生命无法重来。

当算力替代不了生命重量时,车企的每一句宣传词都该经过良心的秤量。2025年被称为“智驾元年”,但若行业继续沉迷“宣传内卷”,忽视安全底线,“元年”或将沦为“劫年”。

在真正的自动驾驶需要 100% 可靠的目标实现之前,车企们应该放下 "营销军备竞赛",回归技术本质 。[给你小心心]

参考资料:

中国青年报-2025-04-03-《小米SU7交通事故引全民关注 智能驾驶如何守住安全红线》

新民晚报-2025-04-03-《过度宣传“智能驾驶”,是反噬品牌的“毒药”|锋面评论》

掌上怀化-2025-04-03-《智能驾驶的安全边界不应被模糊:夸张营销与过度信任都需警惕》

央视网-2025-04-02-《请握紧方向盘!#智能驾驶和自动驾驶不能画等号#》

红星新闻-2025-04-01-《雷军回应SU7致3死事故,小米汽车回应AEB是否触发等问题,遇难者母亲:希望说到做到》

中国青年报-2025-04-03-《小米SU7交通事故引全民关注 智能驾驶如何守住安全红线》

新民晚报-2025-04-03-《过度宣传“智能驾驶”,是反噬品牌的“毒药”|锋面评论》

掌上怀化-2025-04-03-《智能驾驶的安全边界不应被模糊:夸张营销与过度信任都需警惕》

央视网-2025-04-02-《请握紧方向盘!#智能驾驶和自动驾驶不能画等号#》

红星新闻-2025-04-01-《雷军回应SU7致3死事故,小米汽车回应AEB是否触发等问题》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