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刘澜昌
美国总统特朗普又一次让全球市场为他的“经济民族主义”埋单。3月26日,特朗普在白宫正式签署行政令,宣布自4月2日起对所有进口汽车征收25%的高额关税。这一决定立即在全球汽车行业引发轩然大波,资本市场迅速做出反应,当天美股收盘后,特斯拉股价应声大跌近6%,仿佛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在了本应“受益”的美国制造企业脸上。
这一次的“关税炮火”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直接地击中了美国国内企业的神经,尤其是一直被视为“总统宠儿”的埃隆·马斯克和他的特斯拉。当天晚些时候,马斯克亲自在社交平台X上发声,用“NOT unscathed(并非毫发无损)”一语,明确表达了对新关税政策的担忧,强调即便是以本土制造为核心的特斯拉也难以独善其身。这番言论不仅揭示了特朗普“在美国生产就能受益”的简单逻辑是多么站不住脚,也反映出整个汽车产业链在全球化体系中早已盘根错节,根本无法用一道关税墙轻易切割。
特朗普则在面对记者追问时坚称马斯克从未就关税问题向他求助,还故作大度地表示,“我做的是正确的事,他也希望我做正确的事”。紧接着,他开始兜售这一政策的所谓“美国制造红利”:得州、加州的特斯拉工厂将从中受益。但讽刺的是,资本市场并不买账,特斯拉的股票迅速跳水,市值蒸发数十亿美元,用最直接的方式宣告了所谓“受益”的幻象破裂。
这一幕与2018年的“关税风暴”颇为相似。彼时,特朗普挥舞关税大棒,对中国、欧盟、加拿大等贸易伙伴发动全面征税攻势,声称要“让制造业回到美国”。但结果如何?关税负担最终转嫁给了美国消费者,美国企业的成本飙升,供应链混乱,一度引发全球制造业震荡。而现在,特朗普显然没有从当年的混乱中吸取任何教训,而是试图通过新一轮更为极端的措施重建“贸易平衡”。
然而,汽车产业并不是特朗普口中的“简单数学题”。它早已不是某个国家单方面主导的产业。一辆现代汽车的核心零部件可能来自日本,电池产自中国,芯片由韩国制造,变速箱则可能由德国装配,而最后总装可能是在美国完成。在这样一个高度依赖国际协作的全球供应链结构中,征收高额关税就像是在自己的肌体上动刀——看似斩断“外来入侵”,实则伤筋动骨,代价惨重。
特斯拉的例子就是最好的注解。尽管该公司在美国本土有大型工厂,甚至被视为“国产模范”,但其所依赖的电池原料、电机核心技术乃至部分整车部件依旧来自全球市场。关税一来,即便产品最终在美国组装,整个生产链的成本也会直线上升,最终压缩利润空间,转嫁给消费者。马斯克此番表态,无异于“高级别预警”,警告政府不要将短期政治操作凌驾于产业逻辑之上。
此举不仅打击了外国汽车制造商,也让全球对美国作为自由贸易捍卫者的角色彻底失去信任。欧盟已经表示将坚决应对不公正的贸易政策,加拿大总理卡尼称这是对加拿大工人的“直接攻击”。一场新一轮的贸易摩擦风暴正蠢蠢欲动,而美国国内却仍沉浸在“经济主权”与“制造业回归”的幻觉之中。
从国际视角来看,特朗普的“经济民族主义”已逐渐演变成一场对全球秩序的系统性破坏。从退出多边协议到一意孤行的征税政策,从攻击世贸组织到频繁挑动全球贸易战,美国的国际信誉正在被这位总统一步步消耗殆尽。更何况,此时此刻的全球经济正笼罩在通胀、战争与供应链失衡的多重阴影下,特朗普式的单边主义无疑是雪上加霜。
对于马斯克而言,他或许是特朗普的“朋友圈”中最有声量的一位科技巨头,但当政策的铁拳落下,资本市场毫不留情地揭示了现实:无论是明星企业还是普通制造商,谁也无法在盲目的保护主义中全身而退。关税不是“爱国”工具,而是双刃剑,斩伤的不只是对手,也包括自己。
从特朗普对记者斩钉截铁的回答,到马斯克小心翼翼但意味深长的表态,一场关于经济理性与政治冲动的博弈正浮出水面。而特斯拉的下跌,仅是这场大戏的序章。未来几周,随着政策生效,全球汽车行业如何应对,美国消费者如何反应,各国政府如何报复,才是这出关税狂潮真正的高潮。
如果说2018年特朗普试图用关税敲响“美国制造”的战鼓,那么2025年,他很可能是在为美国制造敲响丧钟。全球化不是一个可以用命令取消的系统,而马斯克的“NOT unscathed”,或许正是写给整个美国工业的讣告首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