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俊秀同志,你要敬酒可以,但我有个条件。”
1961年9月,周总理决定前往江西南昌“视察”,江西省委书记刘俊秀等人,为其准备了一场接风宴。然而就在刘俊秀同志举杯敬周总理时,周总理却表示,只有答应他的条件,才能喝酒。
周总理究竟提出了什么条件?他又为何要提条件?最后刘俊秀是否同意?
“喝可以,有条件!”
1961年9月17日,周总理在庐山参加完中央会议后,决定前往江西南昌“视察”。想必大家都知道,在此34年前,周总理曾在这里领导过南昌起义。
“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炮,更是为我党成立革命军队打下坚实基础。
而每年8月1日的建军节,也是由此而来。
如今时隔34年,故地重游,坐在车上的周总理,看着南昌市的街景,不由得感叹道,“都34年了,南昌的变化竟如此大……”
接着对身边的罗瑞卿说道,“我们就在此住上几天,好好感受一下这座城市的气氛。”
18日晚,江西省委领导刘俊秀和杨尚奎等人,邀请周总理吃饭。
当时周总理与几位领导已很久没有见面了,周总理也想与他们聊聊。在刚开始吃饭时,几人都十分高兴,还聊着南昌的变化。
然而就在刘俊秀敬酒时,却发生了一件尴尬的事情……
周总理在同刘俊秀等人聊了一会后,将话题引到了粮食上,
“我这一路走来,看到江西被建设的很不错啊!看了你们今年上交的报表,江西粮食的年产量又提高了不少,你们辛苦了!”
杨尚奎谦虚道,“要是没有您的指导,江西也不可能有现在,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
“你们对江西的贡献,我都看在眼里。等下次中央再开会时,我还要以你们为榜样,让其他省份都好好学习学习。当然,你们可不能因此而骄傲啊!”
周总理的一番话,不仅表扬了江西干部所做出的成果,更激励了他们继续努力的决心。
得到周总理如此的肯定,身为江西粮食生产的省委书记刘俊秀,难以掩饰心中的激动,当即起身,举起酒杯,“周总理,您日理万机还要看到南昌视察,是我们的荣幸,我代表南昌干部,敬周总理一杯!”
而就在此时,周总理语出惊人来了一句,“俊秀同志,这杯酒可以喝,但我有个条件!”
刘俊秀急忙说道,“总理尽管说,只要是我们能帮上忙的,我们定答应您的条件。”
周总理将自己的酒杯倒满后,说,
“咱们干了这杯酒,你们江西就外调的粮食就增加1亿,如何?”
刘俊秀顿时愣住了,周总理趁热打铁道,“2杯酒,2亿斤粮食。我看今天大家的气氛都不错,咱俩直接干3杯,你们往外调配3亿斤,如何?”
一时之间,刘俊秀不知该如何回答,思索一番后,“总理,我们每年要往外调12亿粮食,如今又要加3亿,这有些困难啊……”
此时总理身旁的罗瑞卿开口,“加3亿就加3亿嘛,总理难得今天有兴致。”
全国各地的粮食的产量,周总理都十分清楚。让江西今年再加3亿,虽然有些多,但以江西如今的粮食储备量,3亿绝不是问题。
那么周总理为何要让江西再加3亿斤粮食呢?刘俊秀又是否同意?
三年灾害,粮食危机
自1958年起,连续3年,我国遭遇大旱等自然灾害,致使全国粮食大幅度下降。
次年春季,大旱再度来临,全国15个省份都发生不同程度的春荒事件。河北和山东等5个省份更是颗粒无收。
刚开始老百姓还能勉强度日,期盼着来年能产出粮食。但到1960年时灾情不仅丝毫没有缓解,甚至还更加严重,受灾范围也逐渐扩大。
虽然当时中国人口没有如今多,但能种粮的田地也不多,仅有16亩地,而受灾面积达到9亿多亩。
时至今日的老一辈人回想起,依旧感到可怕。当时百姓为了生活,很多人都选择去外地谋生,而在这一路上,病死的、饿死的不计其数。
两年时间,中国人口大幅度下滑,而导致这一切的就是——缺粮。
1960年下半年,据我国粮食部工作人员统计,预计今年仅能收获1400亿公斤的粮食,而这也就意味着,国家将继续面临缺粮的危机!
周总理看着桌上的报表,甚是忧心,当即决定召开会议,讨论缺粮的解决方案。参会的人员不仅有各省份的主要负责人,还有受灾省份的基层人员。
经讨论,最后决定动员全党力量,生产粮食,控制全国消费标准,上下一心,共度危机!
同时成立瓜菜代领导小组,负责制作代食品工作和统筹采集。
1961年,我国粮食危机继续加重,周总理在中央统战部召开会议,特别指出粮食危机带来的严重危害——严重影响到国家工业的发展
同时提出:今年必须要节约粮食,各个省份、地方,想办法开源节流。越是困难时期,我党也要上下一心,共渡难关!
周总理提出的节约粮食这一做法,绝非只是响亮的口号。国家规定的党内男性每月口粮是28斤。
而毛主席带头表率,将粮食减到26斤,周总理直接将减到24斤。
从中南海开始,到整个北京城,党内各机关人员纷纷勒紧裤腰带,每个党员都自觉减少每月的口粮。
于此同时,中央还发布通知:城市所有人口都要凭借粮票购买粮食,防止浪费每一粒米。
当时周总理还管理国家外交工作,外交部的同志提议,对各国外来的外宾也要实行粮票制。
但周总理却表示反对,并回复道“中国面临的困难只是暂时的,我们只要勒紧裤腰带,坚持下去定能渡过难关。但如果我们给外宾留下不好印象,于将来中国的外交不利,于未来中国的发展更不利。”
自中国爆发粮食危机后,周总理常常日夜操劳。因从未遇到过如此严重的粮食危机,党也只能尽力想办法解决。
每日每夜看报表的周总理,也练就了博闻强记的能力,如果有干部在报表上出了差错,周总理都能第一时间发现,而各个省份粮食的年产量,周总理也十分清楚。
1961年时,周总理看似是来视察南昌,实际上却是来调粮食的。
刘俊秀看着周总理期望的眼神,他也知道,如果还不是真的困难,周总理也不会在这种场合、以这种方式开口。
刘俊秀拍着胸脯,“3亿就3亿,周总理放心!我们江西定会完成任务!”
“好!”随即周总理与刘俊秀连干3杯!
在我国面临重大粮食危机面前,周总理事事为人民考虑,正是有周总理呕心沥血的调配粮食,我们才有了如今吃饱穿暖的幸福生活!
周总理,人民的好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