蓖麻这种看似普通,在乡间小路和田边地头肆意生长的植物,却蕴含着足以令人致命的剧毒,其毒素——蓖麻毒素,更是成为了暗杀界乃至生化武器领域令人闻风丧胆的存在。
从非洲南部原始人类将其用于捕猎,到现代社会中令各国情报机构、间谍组织乃至恐怖组织青睐有加,蓖麻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它又是如何从一种常见植物,一步步沦为令人胆寒的“完美毒药”与禁用生化武器的呢?让我们一同揭开蓖麻背后那充满神秘与危险的面纱。

1978年9月7日,伦敦的滑铁卢桥附近,保加利亚的叛国者乔治・马尔科夫突然感到右大腿后部一阵尖锐刺痛,本能地回头望去,只见一名男子正弯腰捡起地上的伞,那男子的神情匆匆,动作略显慌乱,与周围的人群格格不入。马尔科夫心中虽闪过一丝疑惑,但彼时的他并未将此事放在心上。

当晚,马尔科夫回到家中,毫无预警地,身体突然出现强烈不适,先是一阵翻江倒海般的呕吐,紧接着,高烧体温急剧攀升,全身没有力气,他虚弱地瘫倒在床上,每一次呼吸都变得沉重而艰难。家人见状,惊恐万分,立即将他送往医院。
面对马尔科夫如此诡异且严重的症状,医生们经过一系列细致检查与讨论,最终将其诊断为血液中毒。但棘手的是,这种中毒症状极为罕见,在场的医生们竟无一人曾见过类似病例,治疗方案也因此难以确定,只能尝试各种可能的救治手段。
仅仅三天后,马尔科夫在无尽的痛苦中离开了人世。这起离奇的死亡案件迅速引起了警方的高度重视,他们立即展开了全面而深入的尸检工作。在先进技术与专业经验的双重助力下,警方在马尔科夫的大腿内侧发现了一个极为细微的针头大小的金属小珠。

当警方进一步对小珠进行检测时,令人震惊的真相浮出水面——小珠上有两个直径仅为0.35毫米的小孔,且残留着微量的蓖麻毒素。至此,马尔科夫的死因终于水落石出,而蓖麻毒素也借此事件,进入了大众与情报界的视野,成为了人们谈之色变的恐怖存在。
其实,蓖麻毒素的“黑暗历史”远不止这一起案件。2013年、2018年,时任美国总统的奥巴马和特朗普也曾三次受到蓖麻毒素的攻击。这些针对国家重要领导人的袭击事件,不仅凸显了蓖麻毒素的致命威胁,更让各国政府与安全机构意识到,这种看似普通的植物毒素,正逐渐成为恐怖分子与不法势力手中的“致命武器”,对全球安全构成了严重挑战。

考古学家在非洲南部的探索与发现,为我们揭示了蓖麻毒素的古老起源。在那里,他们发现了一些末端带有凹口的石棍。经过先进技术的检测与分析,研究人员在石棍上发现了大量残留的蓖麻毒素。
这一发现意味着,早在2万年前,人类便已掌握了一项“致命技能”——研磨蓖麻籽,并巧妙地将提取出的毒素涂抹在箭头上。

时光流转,历史的车轮驶入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蓖麻毒素因其强大的毒性,吸引了众多国家的目光,成为了生化武器研究领域的“热门对象”。许多国家纷纷投入大量资源,开展蓖麻毒素大规模武器化的研究工作。科学家们深入探索蓖麻毒素的特性,尝试将其制成各种形式的武器,以应用于战场。
在实际研究过程中,科学家们逐渐发现了蓖麻毒素在军事应用方面的诸多局限性。当人吸入雾化蓖麻毒素后,虽然会感到灼烧、疼痛,甚至出现肺水肿等严重症状,严重中毒时更会导致血压下降以及呼吸衰竭,但这些严重症状往往存在12个小时的潜伏期。
在瞬息万变、争分夺秒的战场上,这样长的潜伏期无疑大大降低了蓖麻毒素的作战效能,使其难以在关键时刻发挥出决定性作用。不仅如此,从杀伤效率与成本角度来看,蓖麻毒素也远远比不上其他一些生化武器。

鉴于蓖麻毒素在军事应用中的种种缺陷,以及其作为生化武器对人类造成的巨大潜在威胁,1972年,国际社会达成了《生物武器公约》,明确将蓖麻毒素列为禁用的生化武器之一。1997年,《禁止化学武器公约》再次强调了对蓖麻毒素的禁令。

蓖麻毒素究竟为何具有如此强大的致命性?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科学奥秘?其实,杀死一个体重70公斤的成年人,仅仅需要0.7毫克的蓖麻毒素。一个指甲盖大小,约一克重的蓖麻毒素,理论上竟能够毒杀2000人,如此恐怖的杀伤力,使其成为了自然界中令人胆寒的“毒药之王”。
从微观层面来看,蓖麻毒素的毒性作用机制极其精妙且致命。它能够直接作用于真核细胞的核糖体,核糖体作为细胞内蛋白质合成的关键场所,对于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至关重要。更为可怕的是,蓖麻毒素对大多数真核细胞都具有杀伤作用,这意味着地球上的大部分生物,从人类到各种动物、植物,都在它的“攻击范围”之内,其杀伤范围之广,令人不寒而栗。

除了强大的毒性,蓖麻毒素还有一个令人防不胜防的特点——它是一种水溶性毒性蛋白质,且迄今为止,全球范围内都尚未研发出任何特效解药。这意味着,一旦有人不幸中毒,现代医学往往难以在短时间内提供有效的救治手段,中毒者只能在痛苦中等待命运的审判。
蓖麻毒素的成品通常呈现为一种白色粉末状,它无臭无味,且溶于水后完全没有颜色,这使得它在隐蔽性方面具有极大优势,非常便于在暗中实施攻击。无论是在暗杀行动中,还是在恐怖袭击场景里,攻击者都可以轻松将其混入食物、饮料或水源中,让人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中毒,从而达到一击致命的目的。
蓖麻毒素的中毒方式主要分为三种:口服、雾化吸入和注射。在这三种方式中,注射因其能够大大降低致死所需的毒素量,成为了暗杀者们的首选方式。当蓖麻毒素通过注射进入人体后,并不会立刻发作,在进入人体后的大约半天时间里,蓖麻毒素都处于潜伏期,这段时间里,受害者可能并未察觉到身体的异常,而攻击者则有充足的时间逃离现场,销毁证据。

一旦潜伏期结束,蓖麻毒素便会开始对人体展开无差别的攻击。在消化系统方面,受害者会出现严重的腹泻,同时伴有剧烈的呕吐,肠胃痛苦不堪。泌尿系统会出现血尿、蛋白尿等症状,肾脏功能受到严重损害,同时,身体还会出现高热现象,体温居高不下。
神经系统方面,受害者会迅速并发意识模糊,思维变得混乱不清,同时伴随着剧烈头痛,仿佛头颅要被生生撕裂一般。这种痛苦会持续3到5天,在这漫长而煎熬的时间里,受害者的身体各个器官逐渐衰竭,最终在无尽的痛苦中走向死亡。
蓖麻的双面性——危险与价值并存尽管蓖麻毒素如此危险,让人谈之色变,但蓖麻这种植物本身,却并非只有“致命”这一面。事实上,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蓖麻的根茎叶种子都有着不同的使用价值,是一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植物。
尤其是蓖麻籽提炼的蓖麻油,更是在工业与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蓖麻油优异的特性,使得蓖麻油成为了重要的润滑油,被广泛应用于汽车、航空等交通工具的发动机与机械部件中。同时,它也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在化工、塑料、涂料等多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而且,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蓖麻毒素的潜在价值也逐渐被发掘出来。科学家们发现,蓖麻毒素对于肿瘤细胞具有强大的杀伤性。目前,科研人员正在积极研究将蓖麻毒素用于治疗淋巴瘤和白血病等恶性肿瘤的方法,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这种曾经令人闻风丧胆的杀人毒药,可以成为拯救人类生命、战胜病魔的灵药。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未经提炼的蓖麻籽同样具有毒性。对于4-7岁的儿童而言,服用2-7粒蓖麻籽就可能导致中毒甚至死亡。误食少量蓖麻籽后,如果能够及时送医救治,通过洗胃、口服泻药、灌肠等措施,还是有可能将毒素排出体外,挽救患者生命的。
2011年,内蒙古的一所小学中,35名小学生在课间采摘并食用了校园内的野生蓖麻籽,仅仅3个小时内,这些学生便陆续出现了呕吐、腹痛等中毒症状。幸运的是,学校和家长反应迅速,及时将学生送往医院进行急救。

经过医护人员的全力救治,这些学生最终全部脱离了生命危险,这也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有蓖麻生长的地区,一定要加强对蓖麻毒性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避免误食中毒事件的发生。
蓖麻,这种植物,既有着令人恐惧的剧毒一面,又有着对人类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价值一面。我们在利用它的同时,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充分认识到其潜在的危险,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种植、加工与应用。
文字来源:绝密研究所所长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