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师资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一支经验丰富、结构合理的教师团队,能帮学生快速掌握学科核心框架,把抽象知识转化为扎实的基础能力。特别是刚入学的学生,遇到能把复杂理论讲得生动的老师,往往能更快找到学习节奏,建立起对专业的真实兴趣。
因此考生在择校时会格外注意学校的师资力量,今日,广州商学院的教师就大放异彩,在3月16日的第十六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中,该校现代信息产业学院院长聂瑞华教授主持申报的项目获2024年度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科技创新奖。
这个奖项就像一面棱镜折射出这所年轻高校在师资建设方面的独特匠心,当我们聚焦这所粤港澳大湾区腹地的民办高校,会发现其教师队伍的"真功夫"不仅写在学术论文里,更深深镌刻在产业实践的土壤中。
教师团队的实战能力是检验应用型高校成色的试金石,聂瑞华教授领衔的"非接触心律呼吸监测"项目,正是教师群体将产业需求转化为科研课题的鲜活例证。这个斩获国家级奖项的医疗大数据项目,其核心突破在于攻克了传统设备的接触式监测局限,这种直击行业痛点的研发方向,源自教师团队在专业领域十余年的深耕积累。
据了解,该校现代信息产业学院组建的教师团队中,具有华为、腾讯等头部企业任职经历的"双师型"教师占比达60.7%,这种复合型师资结构,确保课堂传授的知识始终带着产业一线的温度。
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办学理念,在教师资源配置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该学院建立的"企业导师+学术导师"双轨制颇具特色。如参与获奖项目的学生团队,既接受聂教授在算法模型构建上的学术指导,又得到合作医疗企业工程师在临床数据采集方面的实训。
在师资培养机制方面,学院展现出与时俱进的战略眼光,面对人工智能技术迭代加速的挑战,该校建立教师定期赴头部企业研修的"充电"机制。据统计,该学院教师通过华为职业认证者高达 22 人。这种持续性的能力更新,使得教师在讲授前沿课程时,能融入真实的企业级开发案例,让课堂内容始终与技术进步保持同频共振。
从更宏观的视角观察,该校的师资建设实践印证了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路径,当教师既能站在学术前沿把握技术趋势,又能深入产业一线捕捉真实需求,自然能培养出"上手快、后劲足"的复合型人才。
站在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上,广州商学院正在书写民办高校特色发展的新答卷,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破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时代课题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样本,学生在其间得到的发展方面的益处就是最直接的印证,对该校感兴趣的考生可以重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