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下最终命令的是军事主官,并非政委,电视剧要清楚这个事实

历史轮 2024-09-01 20:12:33

最近,电视剧《走向大西南》热播,该剧讲述了邓政委、刘伯承与贺龙等老一辈革命家团结广大干部群众和解放军指战员,战胜种种困难,成功解放、接管、改造、建设大西南的故事。总体来说,非常不错,但有一些瑕疵,比如邓政委以他的名义下命令,在第七集的时候,邓政委命令在成都地区的所有二野部队一律不准进入成都。

二野的司令员是刘伯承元帅,主管军事,邓政委则主管政治,而且还是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在党指挥枪的体系下,能不能下命令呢?

这个问题其实不难理解,真正的历史史实是,邓政委是不可能绕过刘帅下命令的,因为这不符合既定流程。在我军,最终能够下命令的是军事主官,并非政委。

一、毛主席发的电报以及二野的军令,刘伯承元帅从来都在第一位

对于二野(中野),毛主席电报都是称呼为:刘邓,不会称呼他们为:邓刘,他们的部队都是叫做刘邓大军;例如:1947年8月28日,毛主席给各大战区的指挥员同时发了一篇《给敌以歼灭与歼灭性打击须同时注重》的指示电报,电报抬头就提到:刘邓。

后面陈毅元帅以华野司令员的身份,来中野做副司令后,在淮海战役期间,毛主席电报都是称呼:刘陈邓,例如在淮海战役的时候,毛主席就电令:使九纵西去参加突击外,必要时拟以韦吉(注:指韦国清、吉洛)率二、十一(王张)两纵,准备西去参战,并归刘陈邓指挥。

为什么陈毅还排在邓政委的前面?我们要知道邓政委可是淮海战役总前委书记,而且还是中野政委。不过,对于野战军系统来说,军事主官始终是第一位的,陈毅还兼着华野司令员以及政委的头衔,再加上他是中野副司令,因此,署名也就在邓政委之前了。

此外,二野发布的命令,从来也是刘帅在第一位,不存在不署名刘帅的二野军令。

二、中央曾经明确指出军事主官拥有最终决策权

毛主席在修改谭政《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时加写了一句话:“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的政治工作是革命军队的生命线。”

针对政治工作,毛主席还说过:“革命单搞军事不行。单有军队,单会打仗是不行的。只有会做政治工作的人才会打仗,不懂政治的人就不会打仗。”

政委就是军队内搞政治工作的第一负责人,在一般情况下,又是党的全盘工作的主持者,因此,地位非常重要。

在1930年江西瑞金的一次会议上,中央给予了政委的最终决定权。但政委拥有的这个权力,给我党造成了多次严重的损失。

红7军团的乐少华政委,把会打仗的寻淮洲、粟裕边缘化,导致了谭家桥战役惨败,寻淮洲牺牲,仅粟裕带领几百人突围;

新四军成立后,叶挺虽然是军长,但没有最终决定权,导致皖南事变;

抗日时期冀中八分区,遭到了日军大扫荡,司令员主张撤退,因为政委反对撤退,导致了司令员身中29弹阵亡,八分区全军覆没。

后来在彭总的建议下,1942年9月1日,中央电令,明确指出在我军,军事主官拥有最终决策权。

因此,在军内,肯定是军事主官在前,政委在后。

电视剧《走向大西南》,在很多称呼上,先政委后司令员,这无疑是错的。

还有在站位上,正常而言,刘帅也应该是主导一方站在前面,不应该像个跟班,一直追随,我们要知道,刘帅可是一代军神,怎么可能只会附和几声说:好的,是,要得。

能够指挥千军万马的刘帅,绝对当得起称呼刘邓、或者刘陈邓,排行在第一位的待遇。

希望以后的电视剧要仔细了解历史以后再拍摄,毕竟,有关军史的电视剧不是娱乐,而是严肃的历史!

27 阅读:4055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