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70年代,没经历过的人都会觉得那时候的生活很苦,实际上也确实是这样的

那时候的物资贫瘠,大多数物品都是限量供应的,城市里有工作的人家日子会“宽裕”一些,但在农村生活的家庭却是“一言难尽”
70年代属于新旧交接的阶段,同时也是我们“发奋图强”的阶段
每一个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使命,就像我们曾经的口号一样“我们就是那螺丝钉,哪里需要哪里钉”
那时候没有什么男主外女主内的说法,人人都要工作,都要为家庭和社会做出贡献,可以说是没有一粒粮食是可以“白嫖”的

这张照片是在杭州拍摄的,当时正是采茶的季节,在一处牌坊下面,三位采茶姑娘站在镜头前,留下了青春的痕迹

70年代时大马路上还经常能看到牛车马车,那时候的牛可不是能随便屠宰的,必须得是生病了或者老牛,没有劳动力之后,还需要申请批准才能杀,而且还不是属于个人的,是整合集体的

70年代坐着马车的下乡知青们,那时候的知识青年没有安排工作的,都需要下乡锻炼一下,支持农村建设,为国家的农业事业献出青春

70年代时的西安农村,有一位女知青响应国家号召从城里来到这里,村里的乡亲和孩子们得知消息都过来打招呼,那时候的人淳朴热心,对很多事物都很好奇

70年代时拍摄的上海东方红,建筑上的标语就是那个年代最常见的

70年代时的武汉汉口租界的老楼前,人流量很密集,还有一群中学生围在手推粪车旁,这是从各家各户搜集的肥粪水,准备拉到郊区的农村,用来施肥,那时候的孩子们不怕脏不怕累,放学回家还要干很多活,要照顾弟弟妹妹,现在的孩子们太娇气了

70年代时拍摄的上海红色线厂女工们,他们在会议上探讨着工作的心得和体会,那时候的生活虽然苦了些,但是每个人的信念特别坚定,笑容也十分的真实

70年代正在卸粮食的乡村妇女,这时的工作是按“工分”计算的,到年底一起结算后换算成粮食,这就是一家人一年的口粮了

70年代时是农村建设的初始,因为需要大量的粮食和劳动力,很多人都选择了下乡支持农村建设

尽管70年代娱乐项目很少,但自娱自乐却是我们骨子里自带的,在业余时刻还学习了一些乐器,给平静困苦的生活添加了不少色彩

70年代,是一个充满激情和热血的年代,每个人都积极工作

70年代时我们的科技还很落后,在一些大型的建设中没有太多的辅助机械,大多数都是集体合力建造的,每个人都在为了这个共同的目标而全身心地投入劳动中

70年代时有一段时间我们开展了扫盲班,很多没上过学的,不识字的人都参加过

还记得70年代时的这种三轮车么?在80/90年代时还是常见的

70年代没有那么多的零食,蹦爆米花算是便宜还好吃的了,那一声声“爆破”声中,承载了我们太多的回忆

70年代时的小学教师,黑板上还挂着算盘,那时候数学课是有算盘课的,这首我们非常熟悉的古诗,在那时候的“餐”字还是简体的

70年代时拍摄的沈阳火车站的站台上,那时候买车票是需要介绍信的,不是谁想买都可以购买,坐火车的人也不是很多

70年代时火车停靠时还有很多卖食物的小推车,这在80、90年代也不陌生,也可以送站,这是一个时代的共同回忆

70年代南京的一条柏油路上,小男孩开心的回头张望摄影师,那时候戴着五角星帽子是很流行的

70年代时的武汉公园里,一家三口正在享受悠闲时光

70年代时的北京街头,一群学生迎着暖阳,怀抱着伟人画像,步伐坚定有力,照片中的他们,如今也50多岁了

1978年的北京电影院旁贴着《大河奔流》和《摩登时代》的海报,往来的行人驻足观看,那时候的电影票很难弄到的,看场电影能开心好几天

70年代时大街上出现最多的就是蓝色和灰色的工作服,那时候自行车可是稀罕物,贵不说,还需要票才能购买

70年代时的江南水乡,女社员们正在采摘菱角,劳动使得她们更加的耀眼

70年代时还没有各种商店,绝大部分地区都不允许私人买卖,有需要的就去供销社,而小部分地区还是能做点小生意的

70年代末时的广州水果店,这也是最先测试“开放”的几个城市之一,店铺相对多一些

70年代时的广州郊区公路上,那时候客车紧缺,很多地方甚至还没有通车,出村子要坐牛车马车,好一点的会乘坐运输的车辆

70年代末时的广州街头,路旁停满了自行车,后面的砖墙上绘有标语,上面的内容是建国二十周年的纪念

70年代时的广州一所中学里,女学生们正在跳皮筋,那时候学习压力小,放学也很早

70年代江苏如东村子开办了幼儿园,孩子们分成几组洗着毛巾,那时候的教育也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那时候的孩子也是阳光开朗

70年代时新华书店里的样子,那时候卖的最多的就是各种年画和连环画

70年代末时的台北车站,车站上方的标语是光复大陆”,路上车辆很多,看上去有点类似我们90年代的样子

70年代末时的北京公园里,四位年轻时髦的女子并排走过,那时候的服装很少有这么大胆的设计

70年代时的上海街头,蓝天白云下的城市,市民们忙碌着,后方的沿街建筑竖起了高高的标语牌,这是属于那个年代的烙印

70年代时的结婚,不像现在这么繁琐,也没有高额彩礼,双方父母同意后就商定结婚的日子,一辆自行车、几床被子,就结婚了

70年代婚礼的三件套,有条件备齐的人家不多,能筹到一样的也很少

70年代末时哈尔滨一户人家的样子,看屋里的风格应该算是生活的比较好的了,虽然不像现在这么奢华,但看上去十分的舒适

70年代时的西安中学里,学生们正在学习英语

70年代末时的南京教区晒谷场上,一处老式红砖瓦房上方是红色的标语,上面写着“全面发展以粮为纲”

70年代南京街头的解放牌卡车,不知道对此你们还有印象么?

70年代末时的长沙,湘江之水一片幽蓝,一艘渡船正驶过

70年代时的唐山第十中学中,一群中学生意气风发的喊着口号,这时候还没有发生那场令我们痛心的灾难
……………………
感谢各位摄影老师们的精彩留影,让如今的我们还能欣赏到当年70年代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