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对挂职干部有刻板印象,总是先入为主,心里在嘀咕:“又来一个镀金的”。
确实,有些挂职时间很短,比如1年内,主要是以学习和了解为主,到点就走人。
不过,挂职本身是一种特殊的干部培养机制,只有完成既定目标就别责备求全了。
毕竟,其中就包含“经验交流”的情形。
当然,咱们比较关心的还是他们的“含权量”,也就是平日里会提及的实职挂职。
其一,要细看分工。
以县城为例,若是挂职县长,自然会被标注“挂职”,有没有进入县委常委很关键。
比如,发达地区干部到欠发达地区挂职时,可能被赋予招商引资某一具体任务。
另外,若是挂职文旅、教育这种领域,可能会当作象征性的工作,影响力并不大。
当然,若挂“助理”“顾问”,更多是参与调研、建议或协助工作,实际决策权较小。
其二、原单位级别。
平级或是跨区挂职,更多的是学习,有无实权得看挂职单位有没有认可干部能力。
若挂职干部属于“空降”,如中央部委干部到县城挂职,那么地方不敢等闲视之了。
干部被赋予特权后,甚至能“越级汇报”。
比如发改委干部挂职地方,可能带来项目审批“绿色通道”,真正的娘家人在撑腰。
挂职干部意见更受重视,毕竟能通过协调资源、政策倾斜等方式间接显示影响力。
毕竟,除了看本人,也会看挂职者背后的单位,能带来资金、项目和政策,无疑就是求之不得的香饽饽,基层最缺这等人。
其三、能力和态度。
若仅按部就班完成挂职任务,怀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可能更多依赖岗位本身的制度性权力,俗称“到基层去镀金”。
凑满两年基层经验,有利于以后的发展,回去后,或提拔或晋级,没有深入参与。
也有一些愿意去干实事的人,冲在项目一线,个人的主动性很强、融入程度很高。
想不想干事,自己可以主动找领导说,地方主职领导面对挂职干部在分工时,也会明确地征求当事人的意见,这因人而异。
挂职干部的权力随挂职期满而终止,且在原单位和现单位的双重管理框架下行使。
原来在单位是个科长,到了县里成为副县长,但级别还是科长,即使是挂满就升。
另外,不同地区、系统和岗位差异极大。
对于挂职干部来说,都遵守“三不原则”。
一不分管核心部门,即不管财政和人事。
二不参与重大决策投票,平衡原有权力,同时也是《挂职干部工作规定》的要求。
三不承诺长期利益。毕竟挂职结束可能拍屁股走人,不要给其他人留下一堆疑问。
这三件事要是干了,反而影响个人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