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胜利信号?美国低调豁免部分中国商品,特朗普真的服软了吗

闫树军论评 2025-04-17 14:12:36

12日深夜,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CBP突然宣布对中国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半导体等进口商品豁免125%的“对等关税”,涉及豁免商品总额约3900亿美元,其中中国商品占比超1000亿美元。毫无疑问,这在当前中美关税战全球关注的背景下,特朗普政府这一手笔,无疑是一个极其特殊的信号。然而,这种调整会是中美博弈里第一个胜利信号吗?

直观的看,特朗普这次豁免清单的“精准性”耐人寻味。被豁免的商品包括美国市场85%依赖中国供应的智能手机、全球产业链深度绑定的路由器及计算机芯片等。从经济逻辑看,中国开始抛售美债,迫使美元出现严重波动的可能性,加上近期美国股市的遭遇来说,美国此举是更像是在“自救”。

而从政治上来说,特朗普的基本盘大部分来自于美国的“铁锈地带”。而这次关税战里,铁锈地带79%的选民反对高关税推高物价,豁免民生商品可稳定基本盘。历史相似场景曾出现在2002年,小布什取消钢铁关税以挽救密歇根州选情。更不用说,美国中期选举临近,62%的摇摆州选民,也将通胀归咎于关税政策,豁免民生相关商品可暂时平息民怨。从这一层面来看,这豁免的确是中国反制措施的阶段性成果。

但是否真的可以算作是“胜利信号”,个人持保守态度。因为整体上来说,一方面,美国对华技术遏制框架未变。豁免产品集中于5G、云计算等中美技术融合领域,美国借此维持“小院高墙”策略,既防止技术脱钩反噬自身,又试图渗透中国供应链监控。另一方面,符合当前中美对科技产品路线主导权的争夺需求。即豁免申请需符合美国《协调关税税则》条款,实为重塑全球贸易规则的新尝试。若中方被动接受,可能丧失未来数字经济时代的规则话语权。此外,未尝没有用时间换空间的意思,即试图通过豁免为本土产业链回迁争取时间。

所以,总得来说,这一轮的关税豁免,恐怕并非中美关税战的终点,而是新博弈的序章。美国的“选择性让步”暴露其单边主义的结构性困境。既无法摆脱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又不愿放弃科技霸权野心。对中国而言,需警惕“胜利幻觉”,更需将此次豁免转化为技术升级与规则重构的催化剂。毕竟,大国竞争的胜负手,从不在于一城一池的得失,而在于对未来产业革命主导权的争夺。

0 阅读:47

闫树军论评

简介:用照片、档案、文献,传播,讲红色历史,传递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