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觉得读书很重要。
读书多了,可以考取功名,可以得到爵位,可以赚到大钱。
有了钱势,又能够找对象,过逍遥的日子。
五十岁,就是知天命的年纪了,人生基本定型了。
那,为什么我们还要读书呢?
别以为,读书是年轻人的事,对于中老年人也是不无裨益的。
01
“朝闻道,夕死可矣”:多读书,精神向上。
孔子早年,到处寻找求功名的机会,绕了一个大圈,并没有得到重用。
到了晚年,他踏踏实实做老师。还读了《易》。
每天拿着竹木做的书,反反复复打开,闭合,抄写。连接竹木的绳索都磨坏了,留下韦编三绝的典故。
读书多年后,孔子感慨:“慎始,善终。”
读书没有带来巨大的利益,但是让一个人一直有向上的姿态。
就是明知自己只有一天的生命了,还要读书。这就让自己的疑惑,少了一些,死的时候也安宁了些许。
看过一个故事:一只生命只有一天的蜉蝣,在上午努力寻找爱情。
有人笑话蜉蝣,只能爱几个小时,何必呢?
有人回答:“对于你来说是几个小时,对于蜉蝣来说,就是爱了半辈子。”
是的,我们活百年,也是一天一天累积起来的。浑浑噩噩过一天,就是白费了一天。唯有积极向上的一天,才算数,一天天都算数,人的真实生命就长了。
五十岁之后,应该是人变老,精神变好,不负朝夕。
02
“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多读书,方便生活。
读书,可以让我们看到世界的样子。
尤其是网络时代,读了纸张书,再去读网络书。就会发现,很多纸上写的东西,在网络里可以找到具体的形象。
通过读书,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都能够看到。也能够学到他人的一些旅行方法。
如果你深度读书,会发现,他人分享的拍照技巧、打车方法、就医方式等,对自己很有用。
世界发展,日新月异,你不读书,就会被淘汰。比方说,以前我们用实物作支付,现在用手机。你不懂现在的支付方式,出门购物,打车等,就很不方便。
就是上街去买菜,你都要跟上时代。不然你都不知道那些稀奇古怪的菜,到底有什么吃法。
后半生读书,没有功利心,但可以让你和世界联通,从而更好地用社会资源,服务自己。
你能够在家里,就变成见多识广的人。那么你出门,就没有什么担忧的。你甚至还能够帮助到更多的老人,一起享受便捷的服务。
03
“不学礼,无以立;不学诗,无以言”:多读书,提升修养。
春秋时的某一天,孔子家添了儿子。
鲁君送来一条鲤鱼,作为贺礼。
孔子给儿子取名“孔鲤”。这样做,就是对君王最好的回报,一生记恩。
孔鲤读了很多书,但是一辈子也没有什么成就。可是孔鲤,仍旧被人尊重,毕竟他是知书达理的人。
人,有时候这样想:不学坏,那就是好事了。
孔鲤还是一个乐天派,什么都可以看透。他没有成就,但是他的儿子孔伋,学业有成。
孔鲤开心地告诉他人:“我不如父亲,父亲不如我的儿子。”
读书多了,与人交往的时候,就多了一些思考,多一些有内涵的话题,而不是老生常谈,更不是黄段子不断。
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人的知识、经验,都会过时。一开口就说一些不合时宜的话,强行推行一些不被大家喜欢的风俗。
如果一个人很老了,开口就令人讨厌,教训人,那就是倚老卖老了。就是老人有好心,也是好为人师。
多读书,修正自己,提升认知,才会被人喜欢,言行举止才有风度。
04
“一传再传,童贵蠢蠢”:多读书,引导子孙。
《朱柏庐劝言》认为,读书是“传家宝”,是把祖上好的东西,改变子孙的面貌。
看当下,多少老人,带着孙辈过日子。
老人强行要孙辈读书,但是自己却抱着手机,看无聊的段子。
祖孙在一起,怎么看,都很别扭,也相处不太愉快。
如果祖孙一起读书,这家教的方式,应该很容易被孙辈认可,也是大家学习的典范。
俗话说:“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
一个家庭,乃至一个社会,正能量需要代代相传。传递的最佳方法,就是写书,读书,用书。
我们看古代的很多大人物,他们都出生在“书香世家”。
比方说,苏轼苏辙,其父母都是读书人,父亲也是文学家,祖父也会写几句诗;曾国藩,其父亲是当地的秀才。
这也见证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的道理。
千万不要做不学无术的老人,把家风都败坏了,让子孙都放弃了读书的路。
05
也许一本书读了之后,我们都忘记了,如同竹篮打水一场。
但是你一次次用竹篮打水,会感受到其中的快乐,也会接受水的洗礼。
读书多了,人的心灵,通透,精神饱满。从而能干干净净做人,明明白白过日子。
五十岁之后,把书籍的力量用到自身,用到家庭里,用到生活方方面面,日子不一定富起来,但是一定会好起来。
一本书就像一盏灯,把生活照亮,把黑夜变成黎明。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的老人生活的靠山。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