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队不再与CBA联赛割裂,我们才可能一步一步走出低谷

舒宇辰说啊 2025-02-24 17:01:45

李弘权落选国家队让我有点傻眼,这几天看了郑志鹏那篇文章,想起中国男篮最近这些日子的情况,心里乱糟糟的,一会儿想说集训名单莫名其妙,一会儿又觉得那些老将确实经验足,可是篮球这个东西又不光靠经验啊。

李弘权这个事情真的挺让人搞不明白的,官方不是说过从长远出发,做好人才储可怎么这种CBA表现不错的小伙子反而落选了,这不有点打自己脸吗?看着日本队那么多主力不来,本来觉得李弘权肯定能进名单的,结果现在倒好,又回到了老一套,感觉国家队这个选人标准真是摸不着头脑,时不时就来个大转弯,让人难以理解这背后到底在想什么,是真的相信老将更能打出成绩,还是根本没想好用什么方式去培养新人,这种摇摆不定的态度让球迷看了都挺闹心的。

说起来中国男篮这些年的表现确实不怎么样,伦敦奥运会、里约奥运会都是全败,连续8年没进奥运会了,2027世界杯、2028奥运会听着还挺远,但其实都快到了,眼下这种情况,如果不做些改变,恐怕还是得重蹈覆辙,每次都想着短期内有点成绩,结果最后既没成绩也没未来,这不是典饮鸩止嘛,虽然能暂时看着像是有点起色,可长远来看根本解决不了问题,这种做法反而会让我们的篮球一直在低谷徘徊,永远走不出来。

国家队这种成绩压力下保守思直就像是一种病,总觉得用经验老道的球员才能稳定发挥,可问题是稳定发挥的结果还是输,那又有什么意义呢?如果不敢让更多年轻人上场,怎么能培养出未来的中流砥柱?光靠那几个老面孔能走多远呢?一个好的国家队不应该脱离联赛独立运行,而是要与联赛形成良性互动,相互促进,这样才有希望走出低谷,不然就会一直在原地踏步,看着别人越走越远。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被崔永熙去美国打球的决心所触动,也支持CBA联赛改革,因为我们知道,想要赢日本队,靠的不是一时的热血和老一套,而是需要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和培养机制,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长期坚持,才能取得真正的成果,不然就会像现在这样,总是在徘徊不前,看不到真正的希望。

讲实话看看国家队这几年的变化,就知道郑志鹏的观点没错,那种把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画分得特别明确的思路实际上根本行不通,你看周琦、赵睿、赵继伟、胡金秋这批球员,确实当下状态和能力都挺好,但他们能打多久?能打到下一个大赛周期吗?明明都看得出来他们的巅峰期快过了,却还是舍不得放手,而杨瀚森、余嘉豪、曾凡博这些年轻人,确实现在比不上老将,那不是很正常吗?但如果不给他们机会,怎么可能追得上老将?

郭士强这种成绩不要培的思维方式,表面上看起来很务实,但实际上是最不务实的,因为他没考虑到中长期的问题,一味追求眼前的小胜利,却可能错过了更大的机会,这种做法其实是最危险的,因为它会让国家队陷入一个恶性循环:担心新人不行所以不用新人,新人得不到锻炼所以真的不行,然后更不敢用新人,周而复始,最终导致人才断层,这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在制造更大的问题。

李弘权、林葳、李添荣这种在CBA已经能独当一面的年轻人,按理说应该是国家队未来的希望,可现在却连进入国家队的机会都没有,这不是很荒谬吗?我们总是看着别的国家年轻人崛起,然后羡慕别人的人才培养,可自己的优秀年轻人却不舍得用,就像一个守财奴,明明有钱却舍不得花,最后钱越来越不值钱,这不是很讽刺吗?

赵继伟、高诗岩、杜润旺这种球员,谁都看得出来已经到头了,未来能有多大提升空间?赵睿、周琦到2027年世界杯那会儿恐怕也不在巅峰了,咱们现在不培养新人,难道指望杨瀚森、曾凡博到时候突然就能扛起大旗了?他们如果没经历过足够多的国际比赛,能有那种临场经验和心态吗?我很怀疑,如果我们继续这样做,只会重蹈覆辙,一次又一次地失望,看着我们与世界强队的差距越来越大。

国家队和CBA联赛的脱节问题确实让人看不懂,你看廖三宁休息两个月,周琦经常挂免战牌,赵继伟状态也不怎么样,杜润旺在CBA打得稀里糊涂,可就这样他们还能稳稳地进国家队,反而那些在CBA表现出色的年轻人却没机会,这不是很奇怪吗?如果国家队选人不看CBA表现,那CBA还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要让球员们在CBA拼命打球?这种脱节不仅让球员们感到困惑,也让球迷们不知所措,不知道该支持谁,该期待什么。

更荒谬的是,为了备战窗口期比赛,CBA还得停摆一个月,这么长时间的休赛,对联赛的发展和球员的状态都有很大影响,如果真的觉得CBA培养不出国家队需要的人才,那为什么不干脆让国家队球员完全脱离CBA,专心备战国际比赛?这种两头不着调的做法,既影响了CBA的正常进行,也没能让国家队取得好成绩,简直是两败俱伤,这种矛盾的做法让人无法理解,也让中国篮球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

其实中国男篮现在的问题不是没有人才,而是没有勇气去信任新人,总是害怕失败,所以宁愿用那些已经验证过但上限有限的老将,也不敢冒险用那些有潜力但不稳定的新人,这种思维方式是最大的障碍,我觉得应该建立一种双轨制,A队专注于当前比赛,B队着眼于未来,两支队伍交叉训练、互相学习,这样既能保证当前的成绩,又能为未来做准备,不至于出现人才断层的情况。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不能引入一套更科学的数据分析体系来评估球员?把CBA的表现量化,作为国家队选拔的重要参考,这样选人就不会那么主观,也能给那些在CBA表现出色的球员更多机会,毕竟数据不会撒谎,它能客观反映出球员的真实水平和潜力,而不是仅仅依靠教练的个人好恶或者球员的资历。

还有就是可以为那些有潜力但暂时进不了国家队的年轻人提供一些专属的国际比赛平台,让他们也能积累国际比赛经验,不至于一直在国内打转,这样即使他们暂时进不了国家队,也能通过其他途径成长,为将来进入国家队做好准备,这种多元化的培养方式更有利于人才的全面发展。

我总觉得国际窗口期的设置很不合理,为什么不能探索一种更适合职业联赛的赛程安排?像NBA、欧洲联赛那样,把国际比赛集中在某个特定时期,而不是零散地分布在整个赛季,这样对球员的状态维持和俱乐部的正常运转都会更有利,不至于像现在这样,动不动就要停赛一个月,既影响了联赛的连续性,也打乱了球员的比赛节奏。

其实在CBA联赛中完全可以引入一些国家队常用的战术体系,让球员们在平时的比赛中就能熟悉这些打法,这样进入国家队后就不会有那么大的适应问题,可以更快地融入集体,发挥出应有的水平,这种联赛与国家队的战术对接,对球员的成长和国家队的建设都非常有利,不知道为什么现在没有人去做这件事。

我还想到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不给国家队储备人才建立一套独立的薪资激励机制?这样可以降低俱乐部的阻力,让他们更愿意支持球员参加国家队活动,毕竟现在的情况是,球员去国家队,俱乐部不仅损失了比赛,还要承担伤病风险,如果没有相应的补偿,俱乐部当然不情愿,这种机制的建立可以平衡各方的利益,让国家队与俱乐部形成良性互动。

随着科技的发展,完全可以开发一些虚拟训练系统,让那些暂时没能入选国家队的球员也能通过这些系统熟悉国家队的战术打法,这样当他们真正有机会进入国家队时,就不会显得那么生疏,可以更快地适应国家队的节奏和要求,这种技术手段的运用可以大大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让更多的球员有机会接触到高水平的训练和比赛。

还有一个想法是建立一种退役国手导师制度,让那些有丰富国际比赛经验的退役球员来指导年轻人,帮助他们更快地适应国际比赛的节奏和强度,毕竟这些退役国手经历过国际大赛的考验,知道国际比赛的特点和要求,他们的经验对年轻球员来说非常宝贵,可以少走很多弯路,更快地成长起来。

其实中国篮球的问题不是没有出路,而是缺乏一种系统性的思维和长远的规划,总是急功近利,想要立竿见影,却忽略了篮球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耐心和坚持,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全面提升,才能取得真正的突破,否则就会像现在这样,总是在原地打转,看不到真正的希望。

这即战力依赖症中国篮球中太普遍了,仿佛只要用了年轻人,成绩就一定会下滑,其实这种思维本身就是对年轻人的不信任,也是对自己培养能力的不自信,如果我们总是这种态度,怎么可能培养出优秀的球员?优秀的球员不是天生的,他们需要在比赛中磨炼、成长,需要犯错、改正、再犯错、再改正,才能最终成熟起来,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我们应该给年轻人这样的机会和空间。

中国篮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究竟在哪里?我认为关键在于建立一种健康的新老更替机制,不是简单地一刀切,全部启用新人或者全部留用老将,而是要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地使用不同的球员,让老将起到传帮带的作用,让新人有机会在实战中成长,这样才能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保证国家队的持续竞争力,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时有断档,每一次换代都要经历一个漫长而痛苦的适应期。

如果说国家队的选拔还是以成绩为导向,那么就应该更加务实一些,实事求是地评估每个球员的实际表现和潜力,而不是简单地按照资历或者名气来选人,这样才能组建出最具竞争力的队伍,才能在国际赛场上取得更好的成绩,毕竟篮球比赛最终还是要看球员在场上的表现,而不是看他们的履历有多长、名气有多大。

其实中国篮球的问题不只是人才选拔,还有整个体系的建设,包括训练方法、比赛安排、战术体系等等,这些都需要系统地规划和实施,不能只抓一点不及其余,也不能朝令夕改,缺乏连续性,需要有一个清晰的发展路线图,并且长期坚持下去,才能看到真正的成效,否则再好的人才也难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总之,中国篮球的未来需要我们以更开放、更系统、更长远的眼光来规划和建设,既要关注当前的成绩,也要着眼于未来的发展,既要重视老将的经验,也要给予新人足够的机会,只有这样,中国篮球才能真正走出低谷,重新崛起,在国际赛场上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是一个艰难但必须走的过程,需要所有人的理解、支持和参与。

0 阅读:1

舒宇辰说啊

简介:舒宇辰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