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1] 中国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报告(2018年).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分会.[2]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3] 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治与预防专家共识(2021).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早晨起来,打了个喷嚏,腰竟然一下子剧烈疼痛起来,甚至几天都直不起腰?或者平时提起一点重物,居然也会突然腰酸背痛?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无非就是年纪大了,腰椎老化、劳损了,贴个膏药休息一下就好了。但你可能万万想不到,这种情况很可能是骨折的信号!没错,就是骨折,不是外力强烈撞击的那种,而是悄无声息发生的“骨质疏松性骨折”。

说到骨质疏松,很多人都不陌生,可你知道吗?根据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分会在2018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群中,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竟然高达36%,女性甚至更高,超过50%。
换句话说,你身边每三个老人里,至少就有一个人患有骨质疏松。骨质疏松是骨骼密度降低、骨组织结构变差的一种慢性代谢性骨病,看起来骨头还在,却变得脆弱得像个空心的瓷器,稍微一碰,就可能碎裂。

最令人担忧的是,骨质疏松常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在早期几乎没有明显的症状,很多老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经患病。等到出现明显的疼痛、驼背或者骨折时,情况往往已经比较严重了。
一个喷嚏、一场咳嗽,甚至只是轻轻弯腰捡个东西,都可能诱发椎体压缩性骨折。临床数据显示,老年人椎体骨折的发生率在骨质疏松患者中高达20%以上,而且每次椎体骨折后,再次骨折的风险都会明显升高。
更让人忧虑的是,这种骨折不仅带来疼痛,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轻则行动受限,卧床不起、生活无法自理,重则引发并发症,甚至导致生命危险。研究表明,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一年内的病死率高达20%,致残率更是惊人。虽然椎体骨折不像髋部骨折那么致命,但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却一点都不亚于前者。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人到六十岁,骨头就这么容易出问题呢?其实,骨质疏松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比如年龄增长、雌激素减少、膳食中钙质和维生素D摄入不足、缺乏运动、不良的生活习惯(吸烟、饮酒)等等。
尤其是女性朋友,绝经后雌激素水平骤降,骨质流失明显加快,骨骼密度迅速下降,骨质疏松的风险大大提高。再加上现代都市人生活节奏快,户外活动少,晒太阳的机会大大减少,维生素D缺乏普遍存在,更是让骨头健康雪上加霜。

那么,如何尽早发现自己有没有患上骨质疏松呢?专家建议,女性超过50岁、男性超过60岁,就应当定期到医院进行骨密度检查,尤其是有家族病史、长期服用激素药物、体重过轻或者长期缺乏运动的人群,更应该重视筛查。
另外,日常生活中如果出现腰背酸痛、身高变矮、驼背、轻微外力就容易骨折的情况,也一定要提高警惕,及时就医诊断。

骨质疏松虽然可怕,但庆幸的是,这种病是可以防控的。只要我们从现在开始行动起来,日常生活中注意几个关键点,就能有效预防甚至逆转骨质疏松带来的风险。首先,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补充充足的钙质和维生素D。
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我国居民普遍存在钙质摄入不足的现象,每天建议老年人摄入钙1000毫克以上,可以通过牛奶、豆制品、绿色蔬菜等食物来补充;同时,每天适当晒太阳,促进维生素D合成。

其次,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尤其是负重运动,比如散步、慢跑、太极拳、跳操等,能够有效增强骨骼密度,延缓骨质流失的速度。研究发现,每周坚持三到五次、每次至少半小时的运动,对预防骨质疏松的效果非常明显。
当然,必要时也可以根据医生建议,服用一些抗骨质疏松的药物。比如双膦酸盐类药物、降钙素、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等等,这些药物能有效抑制骨质流失,保护骨骼强度。但需要注意的是,药物治疗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千万不能盲目自行用药。

其实,骨质疏松和骨折的预防,真正关键的还是靠平时。很多老人总觉得自己年纪大了,骨头脆弱是必然的,往往忽视了生活方式上的改变。事实上,日常生活中避免吸烟、酗酒,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规律的运动习惯,保持适当的体重,这些看似普通的小细节,就是守护骨骼健康最坚实的盾牌。
更重要的是,这些良好的习惯不仅能够预防骨质疏松,还能提高整体的健康水平,降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病的风险,真正一举多得。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抵抗岁月侵蚀的根本。

总之,60岁后打个喷嚏腰痛,绝对不是小问题,更不是偶然现象。它很可能是骨质疏松性骨折在给你发出警告。我们要做的,不是忽视它,而是重视它,及时检查、及早预防。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坚持运动和科学饮食,才能牢牢守护自己的骨骼健康,活出精彩的人生。
朋友们,从现在起,别再把腰疼当小事了。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赶紧行动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