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中国人弃若敝屣的书,却让日本一举成为世界强国

品车一族 2017-12-25 15:22:56

魏源是清代著名的思想家、学者、政治家,湖南邵阳汉族人。魏源家风甚好,乐善好施,济世救民。嘉庆八年,邵阳遇灾荒,民间疾苦,饿殍遍地,官府依旧催征钱粮,民怨沸腾。魏源的祖父“毁产代输,邑众以安”,将祖产全部代民上交,让百姓得以解赋,本来殷实的家境,也中道衰落。

魏源父亲除了为官,还精通医道,常常是“讼公甫退, 诊者盈门”,不仅经常不收诊费,还将自己做官的俸禄拿去救济他人。受家风影响,魏源一生豁达开朗,慷慨正义,也形成了他日后忧国忧民,开明经世的品格。

​18世纪末,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人带着最新的发明,比如蒸汽机、纺织机、天文仪,以及110门大口径火炮的战舰模型来到中国,一心想和清政府建立双边贸易合作时,满朝文武大臣和乾隆皇帝以为他们是带着贡品来朝拜进贡的。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一直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清政府,认为天下都是自己的,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其余“小国”都是番邦蛮夷。他们称英国人的科技都是“奇技淫巧”,当英国人以为清朝官员会赞叹自己的科技水平时,所有官员却在告诉他们见了皇帝应该怎么下跪。

与昏聩无能的清政府不同,魏源一生都抱有极其开明的政治主张,是中国近代提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就是在这样一个政治环境下,魏源意识到西方的进步已经大大超越了清政府的想象,并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

林则徐虎门销烟后,得罪了英国人,道光为了向英国人求和,免去林则徐的官职。林则徐临走前,拿出自己未完成的《四洲志》,向好友魏源恳求道,一定要写完这本书,真实、详细地介绍西方各国。魏源深感重任,辞去官职,潜心11年,终于完成了这部奇书,并改名为——《海国图志》。

《海国图志》第一版为60卷,后经魏源多次增补,扩充为百卷。这部书向人们展现了80幅全新的世界各国地图,详细介绍了几十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科技,总结了鸦片战争的军事教训,整理成有系统的军事思想,在当时顿时成为大清有先进意识的读书人的百科全书。

​然而,这样一部奇书,出版后却并未引起多大的反响。当时的中国有300多万的读书人,几乎都在研习四书五经,儒学典籍。清政府推崇便于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儒学,“尊儒”作为思想文化的核心地位,贯穿了整个清代王朝,稍有异见学说,就会被打入“文字狱”。

《海国图志》也免不了这样的命运,不是被束之高阁,就是各种骂声纷至沓来,认为它美化了西方的“夷狄”,对国体“大不敬”。朝廷官员有的建议烧掉它,有的建议把它列为禁书,禁止出版。最终,这部书只印刷了不到1000册,便不了了之。

然而,当《海国图志》传到了日本时,却遇到了天书般的待遇。当时,在清朝驶入日本的货船上,日本船员意外地发现三本压在船舱底部的《海国图志》,当日本人打开书的一刹那,决定了日本未来的命运。

这部《海国图志》,在日本几乎达到了疯狂的程度,政府出高价在中国搜集该书运回日本,然后再版。不到两年时间里,这部书在日本的价格上涨了4倍,印刷了15个版本,从皇室到民间,几乎人手一本,最后成为日本政界、商界、文化界的必备书籍,《海国图志》启迪了日本人的维新意识,认识到向国外的先进制度和科技学习,就必须要推翻幕府的黑暗统治,终于,酝酿已久的明治维新上演,日本从此走上世界一流强国的道路。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和日本处于同一个起跑线,同样是长期“闭关锁国”,日本的国力非常弱小,同样面临着英美列强的坚船利炮,被迫打开通商口岸,可就在《海国图志》出版后的短短几十年,两个国家的强弱,在甲午海战中一见分晓。

甲午海战后,日本内阁总理伊藤博文高调访华,被清政府求教中国该怎样向日本学习,伊藤博文只说了一句:“问我干啥?看《海国图志》!”直到此时此刻,清朝人才知道,他们白白闲置了一件怎样强大的宝。

自由思想,畅所欲言,个人微信:13114669

0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