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作为二十四节气中 的第五个节气,一般在阳历4月4 - 6日。《历书》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 洁齐而清明,盖时 当 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意思是说,到了这个时节,万物生长,天地间一片清新明朗,故而得名“清明” 。从气候特点来看,清明一到,气温迅速回升,雨量逐渐增多,正如农谚所说“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大地处处洋溢着春耕春种的忙碌气息,这个时候也是南方的农业生产的关键时期。
关于清明节气的由来,要追溯到上古时期。最初,清明是一个单纯的节气,是人们用它来指导农事生产的重要时间节点。在漫长的农耕社会里,人们发现清明时节,气温升高,雨量增多,还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所以就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在我的记忆里,小时候每到清明,家里人都会带着我去给祖先扫墓,回来的路上她们会折断一根柳枝,插在头上。清明时节的柳树已经发出了嫩嫩的小芽,关节处结了一颗颗白绒毛的种子,插在头上甚是好看。长辈们说,“清明不插柳,来年变黄狗”,后来才知道,清明插柳的寓意是驱邪避灾,保佑家人平安。
在东北,每到清明节,人们都会带着祭品为逝去的亲人祭扫,表达对先人的怀念与敬意。
清明节除了扫墓,踏青是必不可少的。东北的春天来得稍晚一些,清明时分,大地开始焕发生机,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来到郊外,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感受春天的气息。公园里、河边,到处都是放风筝、野餐的人们,孩子们的嬉笑玩耍,大人们的聊天、其乐融融。
在饮食方面,东北的清明美食独具特色。
我老家的清明节食谱比较繁琐,据说清明这一天要吃豆腐,要吃蛤蟆,要吃鸡蛋等等。相关的一个谚语是“清明不吃鸡蛋,穷的乱颤颤”。为了美好的富裕的生活,清明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鸡蛋。当然,不止是吃鸡蛋,像豆腐和蛤蟆等美食也一列在清明节的食谱中。
南方,清明的饮食充满了春天的气息。青团是标志性美食,用艾草汁或浆麦草汁、糯米粉混合,包上豆沙馅、枣泥馅等,蒸熟后色泽翠绿,口感软糯,散发着艾草的清香,是祭祀祖先的必备食品。
浙江等地在清明节是吃螺蛳,据说清明时节的螺蛳肉质鲜嫩,营养丰富,有“清明螺,赛肥鹅”的说法,在这一天人们会把螺蛳和葱、姜、酱油等调料一起炒制,味道鲜美,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