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打下4座城,取了4个霸气名字,两千多年没改名并且沿用至今

春引百花竟放 2025-01-26 13:17:29

【前言】

谁没羡慕过那些年少就展露非凡才能的人呢?可是,那些天赋极高的少年,如果缺乏后天的勤奋与磨炼,怎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留下深刻印记呢?在西汉时期,有个在汉武帝时代威名远扬的年轻统帅,凭借卓越的军事本领和非凡的胆量,多次立下赫赫战功,这人就是霍去病。那么,这位从平民家庭出身到功绩被千古传颂的汉朝大将,他的传奇故事又是怎样展开的呢?

【一. 贫病交迫,寒门难出:】

公元前 140 年的冬天,伴随着一阵啼哭,一个命运坎坷的婴儿降临人世,此人便是霍去病。他是贫苦女仆与寒门小吏的私生子,这个不被期待的孩子,只得跟着母亲卫氏,过着居无定所的日子。

在长安,有两个人对霍去病颇为重视并加以栽培,其一为皇帝汉武帝,其二是大将军卫青。他们觉得这孩子天赋异禀,于是汉武帝亲自为他讲授兵法,卫青则向他传授骑射之技。从 13 岁起,霍去病就跟着卫青学习军事,经过卫青严格的训练,他很快便显露出了非凡的才能。

卫青对自己这个外甥那是满怀期望,一心想要把他培养成自己的接班人。每天一大早,他就会把还在睡梦中的霍去病喊起来,并且亲自盯着他练习骑马射箭。起初,霍去病老是睡过头,得靠卫青用冷水把他给浇醒。往后,他长大了懂事了,天还没亮就主动起来练功,再也不用卫青给他浇冷水了。

卫青瞅见霍去病勤奋努力,没日没夜地操练,自己也丝毫不敢放松。每天,卫青都亲身给霍去病做示范,手把手地教他骑射的技能。霍去病以苦为乐,虽说卫青的要求特别严格,可他从不发牢骚,一心只想着能早点把真功夫学到手。

慢慢地,霍去病的骑射本事进步相当大。有一天,卫青叫手下人展示一下射箭技术,那些老兵们个个技艺娴熟,每箭都能命中目标。等到霍去病时,他来了个回身射箭,十分漂亮地把箭射中了在一百步之外的靶心。在场的人全都愣住了,卫青满脸喜色,一个劲儿地夸赞霍去病天赋过人。

打那往后,卫青对霍去病的期盼愈发强烈了。他着手把一些更为高深的军事学问教给霍去病,像兵法啦、阵法啦、谋略啥的。他俩常常天不亮就起身,卫青和霍去病坐在摆着兵棋盘的桌旁,一次又一次地演练各类战役。

霍去病年纪轻轻,却在兵法方面很有见解,常常能给出让卫青连连称好的提议。偶尔他俩意见不同,还会展开一番辩论。卫青发觉他年纪不大,却心思缜密、成熟稳重,于是对这个侄子愈发看重了。

汉武帝可不单单看重卫青,对他那机灵聪慧的外甥也极为赏识,常常把自己治国理政的方法教给霍去病。汉武帝作为一位有着雄才伟略的君王,把多年沉淀下来的处理政务的经验,全都毫无保留地拿出来和霍去病交流。

比如说,他会拿古今中外各类政治故事当作考题来考霍去病,瞧瞧他会怎样进行分析;还会让他对当下朝政的优劣之处加以评说;偶尔也会教给他怎样去运用权谋的手段。

一开始,霍去病对这些讲义那是一头雾水。不过呢,他硬是坚持着认真去学,慢慢地就能看清政局形势了,还能说出自己的看法。汉武帝听他回答问题,对他的聪明才智和谋略也是颇为赞赏。

在两位长辈的精心培育之下,霍去病本就机灵聪慧,他在武艺和谋略方面,都获得了让人惊叹的提升。他成长的这般迅速,使得卫青和汉武帝都极为惊讶。起初,他们只是打算教导一下这个小侄子,没曾想他竟是这般的有能力,有着无尽的见识和潜力,着实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这么一瞧,霍去病能够在年少之时成就传奇,不单单是依靠自身天赋,还源自于他后天的勤奋拼搏以及两位长辈的悉心教导。出身贫寒的他,能获得这般荣誉着实难得。

【二. 匈奴少年初战取胜:】

18 岁的时候,霍去病跟着卫青去往漠南的北方,加入了他人生当中的第一场战斗。本来呢,汉武帝是打算给自家外甥一个能立下功劳的契机,哪曾想,霍去病在这场战役里一下子就出了名,让人刮目相看。

那会儿,统帅卫青凭着经验打算用以往的法子围歼匈奴,可霍去病觉得应当主动进攻。卫青没听霍去病的提议,于是霍去病就自作主张地领着800名骑兵,在夜里突袭了匈奴王庭。

匈奴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乱作一团。霍去病当机立断,率先冲进营帐,单于伊稚斜吓得落荒而逃。汉军大获全胜,歼敌两千多人。这一消息传到朝廷后,汉武帝极为赞赏,将霍去病封为冠军侯,以此嘉奖他在初次作战中取得的重大胜利。

年仅 18 岁的少年,在首次作战时便力压众议,独自指挥作战,还以少胜多获得胜利。霍去病的决断能力、胆量和军事才干,在此刻已初步显现得淋漓尽致。

这一仗的胜利,把霍去病的独立作战能力完完全全地展现了出来。起初,卫青自恃经验丰富,想要采用守势的策略,将前来进攻的匈奴军给围歼掉。然而霍去病却觉得,不能这般被动地去应战,只有主动发起进攻,才能够抢占先机。

两人产生了些许分歧。卫青身为名将,并未采纳少年的提议。当时军队的风气较为守旧,哪怕是将军的亲侄儿,想要直抒己见地反驳也并非易事。

不过霍去病可跟普通人不一样。他才不会被那些老旧的成见束缚住,更敢于对权威提出质疑。既然卫青不认可他的想法,那他索性就自己做主,带着一部分剽悍的骑兵,自行展开了一场突袭行动。

这种胆识与机变,那可不是一般人能有的,着实让人另眼相待。尤为可贵的是,他的判断相当准确,运用了迂回袭击的战术,打得匈奴毫无防备,一下子就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不得不说,霍去病能在这场战役中取得大胜,靠的不单单是自身的天赋,还有他的胆量与决断能力。就算当权者不看好,他也敢奋力一搏,自己去寻觅战机。倘若那时听从了卫青的安排,或许就会错失良机,让匈奴趁机逃脱了。

这不,这场胜利让他声名大噪。一个才 18 岁的小伙儿,不但战功赫赫,还彰显出了超强的独自作战本事,着实让人另眼相待。也难怪汉武帝对他格外看重,满心期望呢!

【三. 平定河西,建武威四城:】

瞅见外甥在沙场上那出色的发挥,汉武帝对霍去病充满了期待。在公元前120年,年仅22岁的霍去病接到命令,带领军队去平定河西走廊,把这个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地方给夺回来。

这场战斗,我方和敌方的力量差别巨大,局势很是艰难。然而,霍去病毫不畏惧,毅然亲自领着五百名骑兵冲进敌人的阵营,使得我军士气大幅提升,最终成功打败了匈奴军队。汉军接着乘胜追击,活捉了敌军的主将,消灭了残余部队,把河西之地夺了回来。

战后,霍去病一举拿下河西四城,分别将其称作武威、张掖、酒泉以及敦煌。朝廷把这四城设为县,以此来铭记霍去病的卓越功绩。不得不说,要是没有他取得的胜利,汉武帝在经略西域方面也就难以有所建树了。

在这一次战役中,霍去病的军事才能与胆识得到了更为充分的展现。他毫不畏惧强大的敌人,凭借着机智灵活地应对各种情况,采用以逸待劳的策略,最终成功地打通了西域通道,得偿所愿。

河西之战,对于汉朝能否重新掌控西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在这场战役之前,汉武帝曾派遣大将军李广利,以及卫青父子多次前去攻打河西,然而都以失败告终。就这样,河西地区被匈奴紧紧地掌控在手中。

这回,汉武帝让年仅 22 岁的霍去病去出征,显然是对自己这个外甥满怀期望。要知道,前两次派去的老将都没能把任务给完成,这一回,就得看霍去病的表现了。

霍去病着实没让汉武帝失望。面对凶猛的匈奴军队,还有一路上的各种袭击,霍去病毫不畏惧艰难险阻,毅然大胆地向西挺进。

最后,他决定采用迂回进攻的策略,打得匈奴毫无防备。他亲自带着五百名猛将冲进敌军的核心区域,把匈奴军打得大败。汉军一下子就拿下了河西的四座城池,获得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胜利。

这场战役一下子就改变了汉朝在河西地区的掌控局面。它让丝绸之路得以畅通,也让霍去病立下了赫赫战功,奠定了他的重要地位。一个年仅 22 岁的年轻人,竟然帮汉武帝达成了多年的心愿,真可谓是汉朝的杰出将领。

【四.严明军纪,爱兵如子:】

可不单单是这样,这位年纪轻轻的统帅那可是出了名的治军严格。他对士兵的训练要求很高,不过军队里的气氛倒并不死板。为啥呢?就因为他把士兵们当成自己的亲兄弟一样,和他们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所以特别受士兵们的拥护和爱戴。

有一回,队伍在行军时遭遇了狂风骤雨。士兵们纷纷缩着脑袋找地方避雨,可霍去病却顶着风雨奋勇前行。看到这一幕,士兵们也鼓足了勇气抵御风雨。霍去病对士兵们的胆量表示赞赏,对他们更是像对待弟弟一样关爱有加。

有一回,敌军前来进犯,士兵们都还在呼呼大睡呢。霍去病并未加以惩处,而是站在他们跟前守护着,一直等到他们睡醒后自行整好队伍。这下子,士兵们那是感动得不行,纷纷表示愿拼死为他效力。

要知道,霍去病对自己要求严格,对他人却很宽厚,凭借仁德来感化军队的人心。正因如此,士兵们都心甘情愿地跟着他去冲锋陷阵,哪怕是面对艰难险阻也毫不退缩。

那时候,军队里的气氛特别严苛,士兵们常常被将领体罚。然而,霍去病对待士卒却并不苛刻,这在当时是很难得的。就像在行军的时候遇到风雨,别的将领都躲在车厢里躲雨,可霍去病却牢牢地抓着马鞍,迎着风、冒着雨往前冲,以此来表明对士兵们的支持。

士兵们原本有些灰心丧气,可瞧见少年统帅这般顽强拼搏,便也打起精神,冒着风雨奋勇前行。霍去病的这一举动,让士气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再比如说士兵睡懒觉这事儿,按平常的规矩那肯定得狠狠惩罚。可霍去病心里清楚,睡过头这事儿人都可能犯,实在不忍心过分责备。于是,他亲自守在熟睡的士兵旁边,就怕有敌人来进攻。等士兵们睡醒后,一个个都感动得哭了,对这位年轻的统帅表示衷心感谢。

能够发现,霍去病对自己要求甚严,然而对待下属却颇为宽容。他并非苛责士兵,而是通过自身的表率作用,来感化凝聚军心。这般的领导力与魅力,也是他备受拥戴的缘由之一。

【五. 竭力祛病,英年早逝:】

公元前 118 年的冬天,霍去病在胜利回朝的途中身患重病,病情严重到一度危及生命。但考虑到匈奴可能再度来犯,他只能提早返回京城汇报工作。

他一回朝,就赶忙积极地医治病症。然而,那时的汉医医术着实有限,再加上他多年征战,身体早已疲惫不堪,疾病缠身,最终还是因病离开了人世,享年仅 27 岁,如此年轻就去世了,着实令人惋惜。

霍去病投身边塞达十年之久,建立了赫赫战功。他不惧艰难险阻,胆量非凡,而且善于作战、善于统兵,深受手下将士们的拥护与敬爱。由此可知,人生最为珍贵的,并非是长命百岁,而是在有限的生命时光中全力以赴地规划自己的人生。

霍去病打小身子骨就不太硬朗,老是生病。可他没拿生病当幌子偷懒,反倒越发勤奋地训练,最终凭借自身努力成为了杰出的统帅。

然而,经过多年的征战,再加上他原本体质就比较孱弱,最终还是被病魔给缠上了。就在那一年,他带领军队把匈奴打得大败,在胜利回朝的路上,病症发作了。

一开始还能硬撑着,可病情却愈发沉重,甚至连说话的劲儿都使不出来了。手下们担忧匈奴会来进犯,提议少帅赶紧回京城医治。

霍去病病得厉害,身子都快撑不住了,但他仍然紧咬牙关硬挺着,打算等病情稍微好转些就动身回去。他心里清楚,自己是军队的精神支柱,得赶紧回朝禀报,好让军心稳定下来。

哎呀,这人被病魔给缠住了,到底还是没能扛过去。一回到长安,他赶忙找大夫看病抓药,还让大夫不分昼夜地照看自己。但没办法呀,那时的医术水平不高,再加上这人长期劳累,身体早就不行了,最终也没能够把这位爱将的命给保住。

27 岁正值风华正茂之时,却不幸英勇牺牲,着实让人倍感痛惜。然而,霍去病凭借着自己顽强的意志力坚持到了最后一刻,尽到了统帅的职责,真可谓是气势磅礴,英勇壮烈至极。

【六. 丰碑长存,千古留名】

尽管霍去病年纪轻轻就离开了人世,然而他那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以及显赫的战功,一直被后人传颂着。朝廷内外都深感悲痛与惋惜,对这位少年英才赞不绝口。汉武帝为了缅怀侄子的功绩,专门在河西地区给霍去病修建了陵墓,还立了碑作为纪念。不仅如此,汉武帝又下旨要在敦煌郡设置石人,以此来表达对霍去病的思念之情。

这座墓茔一直完好地保存着,墓碑上的文字清楚可辨。碑文记述了霍去病的一生经历以及赫赫战功,是探究这段历史的关键文物。数千载岁月流转,仍旧有后人到此祭奠,追思这位汉代的豪杰。

敦煌那儿石人众多,一个个造型特别逼真,生动极了,就好像把当年那个少年奋勇向前的模样给固定住了一样。在这些石人当中,有一个更是把霍去病骑马射箭的风采给塑造了出来,那叫一个活灵活现。要知道,虽说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了,可霍去病的事迹早就深入到了民间,变成了一段人人传颂的传奇。他的名字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而且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一直流传到了现在,鼓舞着后辈们不断努力向前。

【结语】

霍去病凭借着非凡的胆识与卓越的军事才能,在二十来岁时就立下了赫赫战功。他的一生鼓舞着后人在有限的人生中积极担当,努力奋进。我们应当拥有如霍去病一般坚定不移的进取精神,奋力谱写人生的璀璨华章。

就像霍去病那般无惧强敌,凭借着无畏的精神去战胜所有艰难险阻一样。咱们也得拥有积极乐观、不断进取的品格,大胆地去追逐自己内心的梦想,在有限的时光中勤奋耕耘,力求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