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吵背后,记者如何还原真相?

新京报传媒研究 2025-03-03 19:10:49

文 | 王可(新京报传媒研究院)

特朗普与泽连斯基在白宫会见时的争吵视频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引发了广泛关注。这一事件不仅让公众大呼“活久见”,也让人们开始质疑:新闻事件已经通过视频呈现得一清二楚,还要新闻记者做什么?

01

真相守护者

信息爆炸时代,新闻传播的速度和广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然而,这也带来了诸多挑战。

海量信息涌入,令公众难以辨别真伪。2016年美国大选期间,一则关于“教皇方济各支持特朗普”的虚假新闻在社交媒体上疯传,短时间内阅读量超过百万。尽管多家权威媒体迅速辟谣,证实教皇从未公开支持任何候选人,但这则假新闻仍对选情产生了影响。

社交媒体上的情绪化表达有时也会掩盖事实真相。一个典型的案例是2020年美国“乔治·弗洛伊德事件”的传播。

事件初期,一段警察暴力执法的视频在社交媒体上迅速传播,引发了全球范围的愤怒和抗议。然而,随着情绪化表达的扩散,一些未经核实的细节和虚假信息也开始流传,例如关于弗洛伊德个人背景的误导性描述,甚至有人捏造了与事件无关的旧视频来煽动情绪。这些情绪化的内容虽然推动了事件的关注度,但也让公众对事实的全面理解产生了偏差。

在这样的背景下,新闻记者的角色显得尤为重要。他们不仅是信息的传递者,更是真相的守护者。

02

专业解读者

记者“专业解读者”的角色在当下也显得尤为重要。

新闻视频对事实的呈现虽然直观,但仅能呈现事件的表象,记者通过自己的报道,深入分析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可以帮助公众看到更深层次的内容,揭示事件背后的复杂真相。此外,结合历史背景和国际关系,记者的报道还可以为公众解读事件的深远影响。

中国新闻周刊以《白宫大吵,一场注定发生的“外交灾难”》为题发表了分析文章,以专业解读者的角度,对于这场争吵,描摹了一份清晰的底稿:

一切始于泽连斯基和美国副总统万斯在2月14日慕尼黑安全会议期间的会晤。这是特朗普正式就职后,泽连斯基首次会见白宫核心高层。然而,会议开始前,美方官员突然要求泽连斯基必须签署一份刚刚交给他的协议,“如果希望与万斯会面的话”。

这就是著名的美乌矿产资源协议的第一稿。协议本身基于泽连斯基去年提出的一项“以资源换安全保障”的建议。不过,乌方拿到的文本没有关于“安全保障”的条款。经过反复沟通,美国官员同意推迟泽连斯基和万斯的会晤,给乌方7个小时修改。但当乌克兰提交修订稿后,美方拒绝了所有修改意见。

03

事件追踪者

在新闻事件的报道当中,记者的角色不仅仅是记录当下,更是通过持续关注,为公众呈现事件的完整发展脉络。以特朗普与泽连斯基的争吵事件为例,记者的追踪方向可以从多个维度展开,帮助公众更全面地理解事件的长期影响,这其中各国的官方表态以及国际媒体的报道,也都是记者身兼事件追踪者时不可错过的信息来源。

新华国际头条在《美乌元首争吵,各方反应如何?》的稿件中,就事件发生后续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进行了展开报道,美乌矿产协议还签吗?泽连斯基在争吵发生后有何公开表态?美国要泽连斯基下台?争吵发生后各方反应如何?都成为了稿件聚焦的热点: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写道:“从来没有哪位美国总统像特朗普言语攻击泽连斯基那样对待白宫访客,导致华盛顿和基辅之间的关系几乎即刻破裂。”

美国媒体报道,特朗普政府似乎很乐于对外界展现这次冲突。其依据之一是:白宫网站公布了支持特朗普的各类声明摘要。不过,美国媒体也发现,这些支持者要么是特朗普政府内阁部长,要么是与特朗普同为共和党人的美国议员。

记者通过持续追踪,避免了新闻的“碎片化”。中国新闻网在《多名政要劝泽连斯基:修复和美国的关系》中展示了争吵发生后,欧洲多名政要的表态,通过各方对新闻事件的看法的输出,增强了报道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帮助公众更清晰地看到事件的全貌,避免被片面信息误导:

当地时间3月1日,北约秘书长吕特表示,他认为此前在白宫发生的争吵是“不幸的”。争吵发生后,他曾两次与泽连斯基通话,并劝泽连斯基想办法修复与特朗普和美国政府的关系。

当地时间3月2日,英国首相斯塔默表示,在美国白宫发生的冲突让他感到“不舒服”。据斯塔默透露,他在冲突后与特朗普和泽连斯基分别通了电话,并邀请泽连斯基前往英国进行了深入会谈,随后又与法国总统马克龙通了电话。

同日,波兰总统杜达谈及此事时表示,“泽连斯基应该保持冷静”,并呼吁泽连斯基重新回到谈判桌与特朗普进行谈判。

记者的追踪报道不仅是对事件的记录,更是对事件背后复杂关系的深度挖掘。通过关注政策走向和各方反应,记者能够为公众呈现一个立体、全面的新闻图景,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事件的本质和影响。

这种专业能力,正是记者在信息时代不可替代的价值所在。

校对 | 刘越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