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国博物馆最多的城市,大大小小的博物馆两百多家,热门博物馆往往“一票难求”。殊不知北京这座城本身就是一座巨型博物馆。地上“文物”密集,一座城门,一间庙,一堵墙,一扇门,在别的城市就会被奉为“必去景点”,在北京只会是“稀松平常”的存在。
这座拥有八百多年建都史的老城,自金代以来就已是大国都城,到元代亦成为统一王朝的都城。这么多年作为政治文化中心,诸多沉淀,要深刻的体会这儿的历史文化,岂是去去热门景点打卡就足够的?

去年在北京住了近两个月,收藏了多条城市漫步路线,以期用脚丈量北京。无奈天寒地冻,完成路线寥寥,只能在此跟诸位分享两条,分两期写出。

路线:正阳门 - 前门大街 - 三里河公园 - 草厂横胡同 - 东交民巷(中国法院博物馆-法国邮局旧址-圣米厄尔教堂-比利时使馆旧址)
位于北京中轴线的正阳门是京师正门,门前一条大街,明、清至民国时皆称正阳门大街,民众俗称为前门大街,到了1965年正式定名为前门大街。

因直通京师大门,这条大街比其他城门大街宽。这一带的街巷胡同曾是大商业区,到了清代,大街两侧陆续形成了专业市集,如鲜鱼市、肉市、果子市、猪市、布市、草市、珠宝市等等。

如今的前门大街依然秉承商业街,曾经的集市已被各店铺取代,这儿是北京各知名老字号的集合,全聚德、都一处、便宜坊、东来顺、吴裕泰、中国书店等等皆在此街。

如果没有特别想去的店铺,一路观赏走过即可。
我不甚喜欢商业街的喧嚣,期盼走入三里河秘境。《明史》有记载:“若城南三里河旧无河源,正统间修城壕,恐雨水多溢,乃穿正阳桥东南洼下地,开壕口以泄之,始有三里河名。”

三里河公园是处在闹市中的“市外桃源”,小桥流水,绿树成荫,一咖啡厅隐于林间,夜灯初上,与河面相映成趣,一杯咖啡坐上许久,身心得以松弛。

这儿的生态自然,公园与居民区融为一体,时不时看到野鸭、鸳鸯、天鹅悠闲地在河上游来游去,也能看到黑母鸡在岸边闲庭信步。公园小径穿过,能看到旁边的居民区,路边立着“勿打扰”的牌子。

沿着河流向东穿过公园,就到了“草厂横胡同”。

前门街道草厂地区,因明朝时此处为养羊积草之地,故名为草厂。

自西向东整齐排列了十条胡同,这也是北京唯一一片南北走向的胡同群,也是北京的知名老胡同片区。
胡同的叫法挺有趣,从一到十,第一条称为“草厂头条”,第二条为“草厂二条”一直到“草场十条”,据说草厂四条胡同曾被评为“北京十大最美街巷”,适合过来打卡。

在老北京的记忆里,老胡同因为年久失修,环境脏乱。特别是土路的时代,一到下雨天坑坑洼洼没法下脚,居民只好铺上煤渣。
而今一番整治后,铺上了砖块,平整了路面,墙面也是修葺一新,院子门口栽花种树,生活气息祥安。曾经“如厕难”的问题也得以解决,公厕都有专人清扫,干净得很。

十条胡同逛下来,是需要点时间的,如果提前做好功课,知道哪条胡同里原来住着哪位名人,那逛起来就更有意思了。
从草厂三条胡同出来一直往北走,一直走到东交民巷。这一带是个集使馆、教堂、银行、俱乐部为一体的欧式风格街区。第一个看到的是“中国法院博物馆”。

这里原本是日本正金银行旧址,从这儿往东走,一路会经过日本公使馆旧址、法国邮政局旧址和法国使馆旧址。


再往东走,穿过“台基厂大街”,就到了“圣米厄尔教堂”。
这座哥特式风格建筑,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是北京城区最小的天主堂,也是西方传教士在北京修建的最后一座天主堂。

虽然已是晚上,这一带还是有许多人拍照打卡。昏暗灯光下的古老建筑,有一种莫名的感觉,是历史的厚重,还是悲凉中的沧桑?

历史景点,不光要看其建筑的美,更要了解背后那段历史。为什么古老城市最中心的位置,有这么一片欧式风格的建筑群?
今日的东交民巷,昔日曾称为“江米巷”,北方地区称糯米为江米,这一带原为米市。

明代以来,这一带成为朝廷与边疆少数民族联络以及对外交往的活动中心,到了清朝,随着在这里与各民族和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因“江米”与“交民”谐音,东江米巷叫成了“东交民巷”。
可是清朝末年的中国太弱了,伴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加上这一带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东交民巷在近代中国逐渐成为了“国中之国”的使馆界,这也是这一带有诸多欧式建筑的由来。

了解历史,铭记历史,从历史中走出来,当自强。
如今可以畅然在欧式风情的街区打卡拍照,得益于祖国的强大。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东交民巷使馆建筑群,漂亮的街区背后得看到的所谓的“危机感”。
以史为鉴,百年之前的“无力感”要看到,只有强大起来,大到国家小至个人,才能在时间的长河中,在大好的河山中,闲庭信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