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刘力红 刘力红
编者按:本文根据2024年9月24日刘力红老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所作《略谈<伤寒论>的学与用》主题分享编辑整理。

五、想学好中医,要有主动“叩门”的精神
中医讲医不叩门,但这是对大医讲的,过去我们半夜三更都要去叩门。我在留校后去一附院过临床关的时候,只要病人肯吃中药,让我怎么做都行。病人说药苦,我马上下楼去小卖部买包白糖放在他床头,药苦,吃点糖,病人就不好意思不吃了。在那个年代,病人有权利说不吃中药,而去吃西药。只要是我管的病人,都不好意思说不吃中药,尽管有没有可能最后他把中药倒掉,那我就不知道了。因为只要病人提出来要求是我能做到的,都满足他。
我们那个年代是帮病人熬药,因为有些经过药房或煎药房熬的药,我们认为达不到效果。那时熬药烧煤,需要煤票,因为我们这群年轻医生对于病人的付出,把护士和护士长都感动了,护士长帮我们找煤票。我们那个时代病房可以有明火,我们就在病房过道的煤炉上煎药,现在听起来是天方夜谭,肯定不允许了,但那时我们就是这样过来的。你说不叩门?我们天天去“叩门”,就是为了让病人能吃我开的中药,从中得到印证,中医到底有没有疗效。总之,你这个信心不是白来的,就是通过这一件件事儿,你死皮赖脸也好,还是其他,就是这样磨出来的,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
咱们同学们到大三、大四了,大家开始看病了没有?在这个阶段看病,我希望大家不要“变化”,用猪苓汤就纯粹用猪苓汤,用小柴胡汤就纯粹用小柴胡汤。你要变化,像小柴胡汤,有七个“或”,就按照它的或然证去加减。因为现阶段,我们还没有达到能自然地去化裁,另外你也要知道经方的魅力。不是说经方不可以加减化裁,而是你要知道经方的威力和魅力,必须原汁原味去用它。过了这个阶段,三五年之后你就可以化裁,当对它已经没有疑惑且了然的时候,你再去走第二步、第三步。总之,在第一步,我希望大家都能原汁原味地用它,这样我们对于每个方的认识可能更到位。
实际上,到了大三大四都没有去用真的有些晚了,大家不要害怕。苏东坡有句话:“学书者纸费,学医者人费”。所以我始终强调,做医生你有再大的名气,治好再多的病人,你都不可以有丝毫的骄傲或者傲慢。你今天取得的疗效和成就,是以很多没有疗效的病患为代价的。过去讲一将功成万骨枯,同样一个名医成就的取得,就如苏东坡所讲的“学书者纸费,学医者人费”。所以你有了再好的医术和地位,成了再大的名医,都没有丝毫的资格去骄傲,否则你对不起那些没有治好的人。
我记得在第一个学期上中药课的期间,一天我母亲发烧,我给她熬姜汤。母亲告诉我她不能吃姜,当时我就说:“我是医生,还是你是医生?”尽管那会儿我才大一。她不出声了,我就把姜拍碎,煮完给她喝。喝完大汗淋漓,我顿时就慌了,母亲还安慰我不要慌。医实际上就是这样学出来的,特别是中医必须要这样。如果不这样,你大三大四,一个生姜汤、姜糖水、葱姜汤都还没用过,那真是要考虑转行。为什么我们很多同学在中医院校学完后,有一大批人转行?甚至还有一大批,虽然是中医的身份,但是却用了西医的东西?就是我们在中医上找不到感觉,我们没有感觉。
这个感觉怎么才能来?像谈恋爱,也得五次十次接触之后,才能有感觉。实在没有感觉,就得换一个。中医更加需要这样,你在临床上才能找到感觉。都说这个方子好,这个药如何如何,说得天花乱坠,你怎么样找到对这个方子、这味药的感觉?就是要去用,而且你要想尽一切办法去用。近水楼台先得月,你的家里人首先要用上,你的周边朋友等等,都要想办法。你开始就想坐在那里成为一个大医生,那你这辈子就没希望了。学以致用,不这样的话,中医是很难学出来的,我希望日常教学的时候,在这方面要多鼓励大家。当然是在安全的前提下,因为中医普通的这些方子,我们用常规的量是安全的,不会有太大问题。像针,我们可以先用起来等等。这样可能我们就会在这门学问里找到感觉,能够真正地从内在生起信心,然后再一步步往下走。
当然,就伤寒这门学问来讲,我们刚讲的是一个“初阶”。还有第二个层面,《伤寒论》里面还有很严谨的次第。病人陈述了一大堆问题,你究竟应该怎么办?为什么现在很多人找不到感觉,摸不到方向,病人来了解决不了问题,你慢慢就失去信心了?因为你不知道如何下手,而《伤寒论》这门学问恰恰就告诉你该怎么下手。因为我们有表里的次第,有六经的次第,表没有解,一定不能攻里;表没有解,一定不能够温里。所以你就从这一大堆病人陈述的信息里用自己的“搜索引擎”搜一搜,他有没有表的问题,有表一定先去解表,有太阳一定先去治太阳。太阳的问题解决后,可能其他的问题也都迎刃而解了。没有解的时候,你再去治其他的问题。当然除了次第之外,其他还有,今天时间有限我就不展开了。
我们用接近两个小时的时间,大致地跟大家从我能够感受到的层面,分享了做学问所涉及的传承大概有哪几个路径,然后我们怎样契入《伤寒论》这门学问,怎样开始运用它,怎么找到感觉。我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对大家产生一些作用,也希望能有更多的同学立志学好中医,用好中医,传承好中医。因为今天我们讲到了传承,一定有某种力量在这里,我希望这种力量也一定能够帮助你们,护持你们,走好中医的路。中医确实是一门太了不起的学问,我们既然去学了,就一定要学好,一定要学出味道,学出感觉来,这样才对得起我们的人生。我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未完待续)
张仲景是大家族。是数百人口的大家族 张仲景出生于东汉大瘟疫之时。张仲景死时 东汉大瘟疫还在爆发中 东汉大瘟疫人口減少一半。而张仲景家族更是人口减少三分之二。远大于东汉平均减少数。能把连自己家瘟死都控制不住的医生还捧成神医.写的医书《伤寒论》《金匮要略》捧成神书的那都应该是什么样的人
伤寒杂病论就是讲病邪从表入里的变化过程,而针对这种过程,张机首先要守护脾胃,开篇第一方桂枝汤就说明了这个道理。还有张机讲的实证跟后世讲的实证不一样。而且张机讲的脉跟后世脉也不一样。有少阳症的只能用和方,即便有其他经症,也只能用和方加减。学会桂枝汤加减就知道后面方子怎么加减,这个加减要根据症状来加减,而不是随意加减。还有一个后世中医值得注意的就是那会用的人参跟现在用的人参不一样,所以遇到有人参的需要考虑,用什么药物来代替人参的功效。
好历害的主动.中医们能天天出来宣传要做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那得有多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的心态。中医己经做了5000年的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只是古人不知不觉中的做,而今天中医是以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为荣。不仅中医们自己要做,还要所有人都要做,还才是中医们天天跑出来宣传中医的原因。(只有药有效才配讲药量.药都无效还有必要讲什么药量吗。中医是药有效又吃的越多效果越大之下还非要无理由限制药量,那不是喜欢病的越久越好吗,吃一克10天安全治好,你咋知道不会吃二克立刻就安全治好。你为什么不开二克而非开一克,這不是喜欢病的越久越好是什么,再配合医者父母心,是不是中医是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
这种教授就是中药的掘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