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在一线·完善技能人才激励机制调研①丨实打实的激励,给足“顶尖工人”奔跑的动力

中工网 2025-04-30 07:31:03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刘旭

编者按

让技能劳动者真正实现“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创新者多得”,既是夯实制造强国人才根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稳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题中应有之义。

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引导企业建立健全体现技能价值激励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许多地方、企业打通堵点,破解难点,切实提升技能人才待遇,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愈加浓厚。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构建“技能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

从今天起,本版推出系列报道《完善技能人才激励机制调研》,敬请垂注。

“我的深孔薄壁工件数控加工技术‘一箭双雕’,攻克了产品锁杆安装孔和转轴定位孔两个细长孔的形位公差超差、加工效率低这两个技术难点,提升了产品一次加工合格率。”辽沈工业集团精密加工分厂精加二班班长王巍是辽宁省首批评选出来的首席技师,从高级技师直接晋升为首席技师,连跳两级,体现了企业对其综合技艺水平的认可。

王巍的收获,是辽宁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进一步完善薪酬分配体系成果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辽宁累计开展自主评价25.9万人次。其中,评聘特级技师353人、首席技师125人,涵盖石油开采工、电工、焊工等57个职业(工种)。三年以来,这些人在薪酬待遇、科技创新支持、股权激励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新八级工”打通了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的上升通道,首席技师、特级技师获得实实在在的待遇,他们的“灯塔效应”引领更多青年技工成长成才,助力企业加速奔跑。

绩效年薪考核兑现上不封顶

王巍1997年入厂,凭着仔细钻研、扎实苦干的精神,2007年晋升为高级技师,达到“五级工”的最高级。在别人艳羡的目光中,王巍却有些茫然:“一下就失去目标,不知道往哪个方面努力。”在企业同一岗位上,王巍的技术是最强的,带了一批又一批徒弟,“没几年,徒弟也都成为高级技师,就会和我站在同一高度的平台上,我也就没有了领先感”。

2021年10月,辽宁省人社厅下发通知,经报请人社部备案同意,决定在辽宁省13家企业开展特级技师评聘试点工作。2023年5月,辽宁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辽宁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全面推行“新八级工”制度,支持用人单位自主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

从“五”到“八”,不是简单地增“量”,而是职业技能等级架构的重组,打破技能人才成长天花板。试点企业在开展自主评价的职业技能等级设置基础上,对取得特级技师资格的人员比照正高级职称人员享受同等待遇,对首席技师参照本单位高级管理人员确定薪酬待遇。实施“兴辽英才计划”,评出170名优秀高技能人才,对入选的辽宁工匠、辽宁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辽宁技术能手给予10万元、8万元、3万元一次性奖励;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保障,建立稳定有效资金保障渠道,统筹用好各项资金、经费,用于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高技能人才激励政策接连不断。

王巍所在的辽沈工业集团,实行了“三个突出”的评聘标准:突出优中选优,选拔在解决生产难题、工艺技术革新、掌握绝技绝活等方面有突出贡献和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突出以用为本,围绕国家及集团公司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采用“工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选拔;突出多元评价,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工匠精神培育和职业道德养成,注重选拔传承人民兵工精神的兵器特色高技能人才,注重评聘与使用相结合、与待遇相匹配。

如今,企业和王巍签订了首席技师的聘任协议,他的年薪与公司高层当年基本年薪挂钩,绩效年薪考核兑现上不封顶。

科研项目资金资源保障不设上限

近日,大连长丰实业总公司机械加工车间一派繁忙景象。在车间的“朱奎柱工作室”里,负责人朱奎柱正在工作台上仔细地给一款特定零件钻孔。朱奎柱有着一手绝活——为高难度零件做“整形手术”。他加工的零件,精度达到0.003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的1/20,这手绝活让他成为钳工领域的行家里手。

大连长丰实业总公司是装备保障型企业,主要承担现役航空装备修理任务。该公司成功通过审核,成为辽宁省首批自主开展特级技师评聘的试点单位。最终,朱奎柱、王委两名特级技师从公司200余名高级技师中脱颖而出。晋升后,两人享受到近30万元的年薪待遇,在科研项目资金资源保障、科研绩效方面不设上限。

虽然各试点单位都有自己的打法套路,但将工资薪酬与技能水平挂钩,实现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是每家试点单位的共识。这些单位将企业技能岗位划分为若干等级,并与薪酬等待遇挂钩,建立起技术工人与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平行的职业发展晋升通道。

“这不仅是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更是兼顾技能人才培训、使用、待遇等在内的制度体系,‘新八级工’的评审要与企业发展相匹配、与使用相结合、与待遇相对应。”辽沈工业集团相关工作负责人充分表达出了用人单位的想法。要把这一想法通过细致精准的评价体系落地,最大的难点就是试点单位都缺乏实践经验,要摸着石头过河。试的过程,就是为了发现问题、找准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形成可复制的经验。这其中一项重点工作就是用人单位对高技能人才探索实行项目工资、岗位分红、专项特殊奖励、技术创新成果入股等激励办法,明确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比照相应层级专业技术人员享受同等待遇。

最大限度地释放激励效应

2024年12月,鞍钢集团召开特级技师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评审会,确定29名职工为鞍钢集团首批特级技师。最大限度地释放政策的激励效应,激发高技能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激励更多技能人才向特级技师、首席技师看齐,培育更多钻研技术、敢于创新的“活跃因子”成了推行“新八级工”制度企业的共同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部分试点企业在进行特级技师、首席技师评审时,提高了创新能力的权重。例如,大连长丰实业总公司的评审方案中,创新成果占到了45%的权重,此外,工作业绩占比25%,社会影响力、大师工作室、技能大赛等成绩占比30%。

辽宁省人社厅相关工作负责人表示,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提高技能人才的待遇水平和社会地位,就是为了促进技能人才积极投身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的头雁作用,让更多的创新活力迸发、释放。企业应为特级技师设立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工作平台,为其开展技术技能革新、工艺流程改进、解决重大技术难题等提供条件,充分发挥其在技术攻关、发明创造以及带徒传技等方面的作用。

该负责人认为,“新八级工”制度优势不仅体现在“薪”上,更在促进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结果与培养、使用、待遇等相结合方面建立起了“新标准”,这将进一步提升企业选用人才的效率,让技能人才雁阵飞得更高、更远。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