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特朗普对华加征关税的政策再次升级。在原有的20%+34%关税基础上,叠加最新50%的附加税,中国商品进入美国的综合税率达到104%,创下历史新高。
这一政策看似“强硬”,却在现实中引发连锁反应——以苹果为代表的美国科技企业首当其冲,而最终为此买单的,或许正是美国普通消费者。

特朗普此次加税,表面上是针对中国商品,实则是将美国企业逼入绝境。
根据新规,一台在中国组装的iPhone进入美国市场时,需叠加20%基础关税、34%对等关税,以及新增的50%关税,综合税率高达104%。
这意味着,一部售价1000的美元的iPhone 16 Pro,硬件成本约为550美元,这么一算下来,仅关税成本就增加570美元,总成本飙升至1120美元,超过其当前1000美元的售价。若苹果想维持利润,就必须保证有20%的毛利率,手机售价将突破1400美元,较原价上涨40%。

更值得玩味的是,这种极端税率已超出正常商业逻辑。企业利润率普遍低于20%,供应链各环节成本压缩空间本就有限。
当关税超过100%时,无论是企业自行消化成本,还是转嫁给消费者,都意味着产业链的崩溃。正如业内人士所言:“104%和1000%没有本质区别,都只是一纸无法落地的政令。”

面对天价关税,特朗普政府给出的“解决方案”是要求苹果将生产线迁回美国。
但这一设想严重脱离现实。一部iPhone的诞生涉及全球43个国家的供应商,其中Top200供应链企业中有157家在中国设厂。
从摄像头模组到电池,从螺丝钉到屏幕,中国供应链的高效与完整度无可替代。即便苹果将组装厂搬回美国,仍需从中国进口大部分零部件,最终仍需缴纳高额关税。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美国缺乏重建供应链的基础条件。以半导体封装为例,中国长三角地区聚集了全球80%的封测产能,而美国相关产业链已萎缩数十年。
若要重建类似生态,不仅需要数千亿美元投资,更面临技术工人短缺、配套设施不足等难题。正如库克曾公开表示:“中国供应链的速度和灵活性,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
谁在为此买单?首轮冲击已传导至消费者端。若iPhone价格真的上涨40%,最直接的影响将是美国市场销量滑坡。目前iPhone在美国智能手机市场份额约50%,超过1亿用户依赖苹果产品。价格上涨可能导致中低收入群体转向安卓手机,而高端用户则要承受额外支出。

更严峻的是,这种压力正在向其他行业扩散。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承担着全球半数产能,若其出口美国的车辆同样适用104%关税,一辆成本3.8万美元的Model Y在美国售价将突破7.5万美元,远超美国本土生产的燃油车价格。
而英伟达、戴尔等依赖中国制造的企业,也不得不面临“成本翻倍”或“市场份额流失”的两难选择。
政治博弈与商业逻辑的冲突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本质上是将国际贸易简化为“加减法”。在他看来,高关税既能增加财政收入,又能迫使制造业回流。
但是,在全球化深度绑定的今天,任何单边制裁都会形成“回旋镖效应”。当政治口号凌驾于经济规律之上时,最先受伤的往往是本国企业与民众。苹果的困境或许只是一个开始——在104%的关税大棒下,没有赢家,只有共同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