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两个人提出的制度和思想,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封建史:
一个是李斯向秦始皇建议,在中央集权下推行郡县制。
另一个是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的大一统思想,确立了儒家的主导地位。
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只不过给汉武帝上呈了一篇《天人三策》,此后近两千年的社会模板却从未脱离此文。

一、天人三策
前134年,22岁的汉武帝急欲大展拳脚,便向当世名儒董仲舒请教治国为君的道理。
时年45岁的董仲舒摇头晃脑,引经据典,写了洋洋洒洒几千字,概括起来无非是说了两点:
1、君权神授,只要君主有道贤德,老天都会保佑他的。
2、大一统,以儒家为主导,统一人们的思想,从而使社会秩序有所依据。
汉武帝很快就意识到:董仲舒讲的超级实用啊,就是我皇帝最需要的!
从此,以儒家宗法、三纲五常为主的条条框框,就成了历代统治者的居家旅游必备。

二、汉武帝深受董仲舒的影响
别看汉武帝没让董仲舒在朝廷任职,只让他给两个皇族哥哥刘非、刘端做了诸侯国国相,但汉武帝一生都深受董仲舒的影响。史载:
及仲舒对册,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
1、独尊儒术
大一统的终极表现就是思想上的统一。
汉武帝选择了“独尊儒术”,而其一生开疆拓土、打击诸侯等举措,只不过是追求统一的具体实施。
更奇妙的是,儒家思想在当时,是最具包容性的学术体系,甭管法家、道家、墨家等等,它都能解释得通。
比如,当时的酷吏、以治法严谨著称的御史大夫张汤,就是多次向董仲舒请教后,整理了一本执法手册《春秋决狱》,断案时也能满口之乎者也,附会出一番三纲五常的道理来。

2、广招贤才
既然推崇儒家,那读四书五经的人就有机会做官了,这大大增加了平民为官的机会。
汉武帝时期,打破了很多门槛,比如非列侯不得为丞相,不是功臣、外戚的亲属,也能入朝为官等等。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布衣丞相公孙弘,穷书生主父偃,以及上面提到的小吏张汤等等毫无背景的人,都深受汉武帝重用。

三、因才华而两次保住老命
汉武帝因董仲舒而广纳贤才,董仲舒却不幸两次被这些平步青云的人才陷害,差点儿丢了老命。
1、徒弟批老师“大笨蛋”
前135年,因宫殿着火,董仲舒写了一篇有关天人感应的文章。
草稿还没来得及润色,就被主父偃看见了。
主父偃很嫉妒,于是悄悄偷了草稿,上报给汉武帝。史载:
上召视诸儒,仲舒弟子吕步舒不知其师书,以为大愚。于是下仲舒吏,当死,诏赦之,仲舒遂不敢复言灾异。
这是说,汉武帝召集群儒,让他们给草稿提意见。
其中董仲舒的亲传弟子吕步舒,居然不知道草稿是他老师写的,当场评论说,此文是“大愚”,意思是大笨蛋写的!
董仲舒因此被罢官判了死刑,后来多亏汉武帝贪恋他的才华,才又下诏赦免了董仲舒。
而董仲舒从此也不敢再轻易对灾祸发表意见了。

2、公孙弘借刀杀人
董仲舒和公孙弘的老师胡毋生曾经师出同门,文化水平比公孙弘要强很多。
但公孙弘做官却很顺利,董仲舒认为他是靠拍马屁上位的。
公孙弘因此心里很忌恨董仲舒,就想找机会收拾他。
恰好前125年时,汉武帝的哥哥、胶西王刘端缺一个国相,公孙弘就推荐董仲舒去。
刘端为人凶狠毒辣,还很变态,在他手下做国相等大官的,基本都被他用各种理由杀死。
公孙弘这是想借刀杀人啊。
没成想,杀人不眨眼的刘端听说这次来的是董仲舒,居然一反常态,对他特别好。
文化水平高到某种层次的时候,连变态杀人狂都能被感化啊。
不过,董仲舒还是很害怕,干了四年后就称病辞职了,从此再未踏进官场一步,57岁提前退休。

董仲舒有教无类,弟子众多,讲课时经常隔着一道帷幕,因此很多弟子都不知道老师长什么样。
他骨子里就是个读书人,在政治上并不太擅长,但汉武帝仍时常派人来向他请教问题。
前104年,75岁的董仲舒去世。
此时的西汉,却在汉武帝的连年征伐下,变得国力虚空,民不聊生。
身为“君、夫、父”的汉武帝,已经陷入了只要求臣忠、妻贤和子孝的怪圈,完全忘记了董仲舒所说的另一面:君仁、夫爱、父慈。

(文字原创,网图侵删)
自评:董仲舒的文章,个人感觉文笔不算第一流的,但调子很高,难怪他徒弟都认不出老师的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