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对人民大会堂的贡献,国宴厅的改造很难,看上海如何解决

贱议你读史 2024-03-10 17:37:20
引言

在大会堂后续的修缮和升级改造工作中,上海这座城市的贡献是很大的,尤其是对国宴厅的改造,更是一个大贡献。

在改造西大厅的工作当中,有两个很重要的问题,是难以避开的问题。

结构:改造的最大一个难题

第一就是工期的时间问题了,1993年初,上海虽然已经承接下了工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立马就可以开始动工了还有一系列的前期工作必须做完。

比如,工程整体的一个设计方案,直到1994年的3月23号,上海召开了一次会议,这次会议召集了14家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布置和协调国宴厅的改造工作。同时,也给出了具体的工期,也就是同年的9月1号,必须完成整个工程。

虽然有半年的时间,但是呢,同年的四月和五月初,在西大厅还安排了一些接待工作,这些安排是已经落实了的,是没法更改和更换场所的。因此,只有等这些活动结束之后才能开始正式的工程。

如此算下来,整个工期实际上只有差不多五个月的时间了。

工期短其实也还好,只要大家伙一心扑在上面,每个人各司其职,像螺丝钉一样按时、按质完成自己各自的工作,一起努力之下也是能够解决的问题。

结构,这个最大的一个工程难题,才是让人头疼的一个问题。

西大厅整体的结构是一个过道式,这种典型的过道式结构,你要把它改造成宽敞的厅堂结构,其实是很难的。

对于建筑行业的小伙伴们来说,就很清楚明白这个难题了。

简单的说来,这种过道式的结构对于设计们来说,局限了设计和改造的发挥空间,尤其是要把它改造成宽敞明亮的厅堂,还要突出富丽堂皇的整体效果,这样的难度更是很大。

在改造之前,西大厅的顶部有六根长方形的大梁,这六根大梁肯定是要拆除的,不拆除的话,压根很难进行后续的工作。但是,如何在保证安全问题的前提下,进行有效的拆除也是一个头疼的问题。

除了这六根大梁之外,西大厅里面的门还特别多,这个过道式的西大厅,长和宽之间的比率达到了3:1。在这狭长的厅室两边,居然有多达16扇大门,以至于有的人笑言,走进这西大厅,打眼一瞧,乖乖!全都是门!

如此繁多的大门,不仅影响美观,很多都显得画蛇添足,可有可无。

这些大门肯定是要拆除掉大部分的,但是,拆除以后的问题也来了,拆除出来的空间应该如何进行有效的利用?开除以后留下来的大面积空白,又该进行怎样的设计呢?而且还要和整体的设计保持一致的效果,这些都是问题。

就比如说西大厅的两侧,拆除了两扇大门,留下了很大的空白,这片空白是怎么填补的呢?咱们就从这冰山一角去看看。

设计者们经过冥思苦想之后,最终决定在这空白处,挂上四个对称的装饰盘,这装饰盘的直径达到了两米多。为了不显得单调,在每个盘面上都画有“巨鼎”的立体图案。这不仅彰显出了中国古老的文化,而且,也有“钟鸣鼎食”的美好寓意。

除了以巨大的装饰来填补空白之外,设计者们还以巨幅国画来进行装饰和填补,譬如国宴厅主墙面上的那幅《锦绣江山》的国画,整体长12.5米,宽有四米,重量甚至达到了惊人的四吨多。

一言以蔽之,如何把这个过道结构改成金碧辉煌的厅堂结构,除了拆除之外,还从装饰方面进行突破,在不破坏整体设计效果的前提下,以“大”为主。并且在装饰的颜色上,以及灯饰和其他装饰品的选择上,也以明亮的金黄色为主。

尤其是国宴厅穹顶上的那三只巨型吊灯,更是用了80多万颗玻璃珠子,灯光一打出来,明亮的光线经过八十多万颗珠子的折射之后,发出五光十色的光彩,洒落到国宴厅的每一个角落,彰显出的就是金碧辉煌、恢宏大气。

这次国营厅的改造工程,是自从1959年大会堂投入使用以后,首次规模最大的一次维修工程。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