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智能算力中心,以普惠算力服务破解需求瓶颈;搭建数据流通基础设施,让数据如电商网购般“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金融领域的信贷审批、客服等落地效果明显,更多应用场景正加速拓展……
记者从北京市国资委获悉,按照《市管企业“人工智能+”专项行动方案(2024-2025)》施工图,29家市管企业正全力推进38项重点任务,以不同姿态积极拥抱人工智能发展新机遇。
城市级智算中心落子 破解需求瓶颈
巨型的银色管道既有散热实用功能,又具炫酷的视觉美感;外立面点阵激光屏散发的色彩五彩斑斓,更成城市的一道夜景——酒仙桥中路18号,昔日的老厂房再度变身,已成北京数字经济算力中心。4月,这座定位为“AI工厂”的算力枢纽正式投产。
酒仙桥是新中国“电子工业的摇篮”。一座城市级智算中心的落子,翻开国企在此深耕智能化的新篇。北电数智是北京电控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产业领域布局的高科技企业,成立至今也不过21个月。
北京是全国人工智能产业高地,已聚集超2400家人工智能企业,市场算力需求持续释放。北电数智的一大业务布局就是建设智算能力基础设施,全力破解算力需求的瓶颈。
“我们主要向政府机关、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等各类机构组织提供智算运营、算力服务。”北电数智首席战略官杨震说,作为北京市“三个100”重点项目之一,北京数字经济算力中心规划3600个智能算力机柜,可提供1000P以上的智能算力。
算力中心里机柜林立。杨震说,聚焦“国产算力商业化落地难”的痛点,去年11月公司就创新推出基于国产芯片构建的算力场景验证平台。该平台可集合超10种国产算力芯片,直观呈现出国产芯片在不同大模型和AI应用场景下的实际能力和性能,有效降低国产算力芯片的验证成本。
“北京数字经济算力中心目前纳管了超大规模的国产多芯片异构集群。”他表示,这相当于让国产算力芯片实现了协同作战,通过优势互补完成大型综合任务。
记者了解到,更多市管企业也在有序推进市级智算能力建设。比如,中发展集团运营的北京昇腾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已实现500P智能算力规模,并通过算法优化、算力调度提升AI模型训练效率,助力企业降低研发成本;北京电控北方算网算力互联互通和运行服务平台发布上线,承担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算力监测调度)先行先试任务。
搭建端到端可信平台 畅通数据流通
数据是人工智能应用的底座。在海量参数的大模型时代,数据只有流动、共享,才能让其发挥出更高价值。
3月25日,北京国资公司旗下北京数网链通科技有限公司在中关村注册诞生。这家年轻创业公司眼下正在推进“数据流通利用增值协作网络建设项目”,搭建可信的数据流通共性基础设施,解决高质量数据集的供需对接“痛点”,让数据高效流通起来。
“简单来说,我们就像数据流通领域里的‘京东’。” 北京数网链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崔晓峰表示,截至3月底,这一数据产业服务平台已上架公共数据、材料、文旅、交通、空间等3000多款数据产品,实现小规模应用。
以城市自然灾害风险预警场景为例,现在迫切需要桥梁、涵洞、山区等多种复杂环境的水位监测数据、气象降水实况数据等数据产品相融合。崔晓峰说,自然灾害大模型以后借助这一平台,作为数据需求方可便捷高效获取所需数据资源,运用到自然灾害风险预警场景中。
点击进入平台的“资源市场”,记者看到,一家企业刚刚上架一款“车辆运行数据库”数据集产品。工作人员介绍,数据买方可选择立即购买,或加入购物车,或申请试用;既可采取一次性、按次购买,也可以采用包年、包月或无条件共享等方式,高效获得该数据的使用权。
据悉,正在建设的数据流通利用增值协作网络建设项目,是北京市承担国家数据局数据流通利用基础设施(先试先行)试点任务的主体工程,打造国家数据流通利用基础设施并实现与有关城市的互联互通。
崔晓峰透露,从现在到明年底,将用约两年完成项目主体功能建设。届时平台将接入不少于1万个市场主体,不少于3万个数据产品,建成后将促进各类数据可信流通和融合应用,扩大数据产品和服务的社会化供给和多场景应用,有效激发公共数据资源、企业数据资源潜能。
市管国企还积极参与数据制度先行区建设,加快推动数据资产价值化。市国资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已有20家市属企业完成24项数据资产登记,10家企业试点开展数据资产登记、交易、应用的全链条业务闭环。
智能助力信贷初审 效率提升超40%
过去,写一份完整报告最快也得3天;现在,5分钟初步生成、半天内完成审核。“以往写报告不仅慢,还容易遗漏关键信息。现在通过系统自动生成初稿,不仅省时省力,还更规范清晰。”北京银行一位从事信贷审批的一线工作人员对此深有感触:信贷初审的效率提升超过40%,审批质量与作业效率也大大提升。
近年来,人工智能在金融场景应用落地跑出“加速度”。以北京银行为例,该行打造的AIB(AI Banking)人工智能创新平台,已形成20余款智能产品和60余项工具,为一线业务赋能,提升金融服务体验。
比如“京信妙笔”智能报告平台,通过融入贷前调查、贷中审批、贷后报告、行业研究等关键场景,实现了信贷业务的多维度分析、标准化初审等,目前已为该行2000余名信贷审批人员提供智能化支持。
“近一个月内,智能客服已累计服务客户66.5万人次,处理问答高达325.8万条,整体回答成功率达92%。”北京银行相关团队负责人表示,如此庞大的客服数据,如果全由传统人工客服来解答,工作量之大是难以想象的,势必会出现客户排队等待时间长、响应缓慢等诸多问题。
但“以一顶百”的智能客服能轻松破解这一难题。该负责人表示,这是因为人工智能构建起2300余条标准问答,像转账、定期存款、供暖缴费等23类高频业务场景,都可由智能客服解疑答惑。这就有效减轻了一线客服员工的负担,同时能满足老年人、上班族等客户“随时问、马上办”的实际需求。
在医疗、政务、民生、城市管理、融资担保等领域,国企人工智能应用探索也已呈多头并进之势起步。市国资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将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落地,聚焦公共服务、产业升级、经营管理等领域,打造一批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孙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