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这年头,汽车品牌是越多越好吗?
别的不说,光奇瑞家那一大堆“儿子”,就够人眼花缭乱的了。
遥想当年,观致汽车横空出世,也曾自问:“世界还需要一个全新的汽车品牌吗?”结果呢?
结局大家也都看到了,挺让人唏嘘的。
现在,奇瑞又要“搞事情”,打算在今年三季度推出全新品牌“越己”汽车,这步棋到底能不能走好,还真不好说。
要说奇瑞,那可是个“多子多福”的典型。
旗下品牌,那是十个手指头都数不过来:奇瑞(还包括风云、QQ这两个“元老级”的)、星途、捷途、智界、Icar、开瑞、威麟、欧萌达、Jaecoo,甚至连万达客车都算它家的,更别提它还是凯翼汽车的股东。
这阵仗,堪比一个小型汽车集团了。
就想问一句,奇瑞,你真的还需要再添一个新能源品牌吗?
这年头,新能源汽车市场都快成红海了,各路神仙打架,竞争激烈得不行。
奇瑞董事长尹同跃可是个有大志向的人,一直想把奇瑞打造成“中国的丰田”。
这目标听着挺振奋人心,但实现起来可不容易。
多品牌战略,或许是他实现梦想的一个手段,但品牌多了,管理难度也直线上升,一不小心就容易顾此失彼。
按照一些媒体的说法,“越己”这牌子,定位是要和星途看齐,走高端新能源路线。
首款车,代号T1GC,据说是一款紧凑型插电混动汽车,直接对标比亚迪宋PLUS、海狮06、深蓝LS7这些“狠角色”。
也有人发现,这T1GC怎么看都像要在俄罗斯上市的奇瑞欧萌达C7。
这么一来,事情就有点意思了。
“越己”会不会只是欧萌达在国内的新名字?
或者是奇瑞O&J事业部(欧萌达&JAECOO事业部)的一个总称?
这还真不好说。
讲真,个人觉得欧萌达C7那颜值,比现在国内的一些奇瑞车都要高。
如果“越己”真是欧萌达的“马甲”,那倒也算是个不错的选择。
但问题是,现在国内汽车市场,那可是“价格战”打得最凶的时候。
动不动就降价促销,恨不得把车当白菜卖。
如果“越己”定位大众化市场,那定价策略可就得好好琢磨琢磨了,不然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说起奇瑞,就不得不提它之前的“合资往事”。
当年和以色列量子集团搞了个观致汽车,结果以失败告终。
这段经历,估计也让奇瑞长了不少记性,以后搞新品牌,估计会更加注重自主掌控和技术积累。
回顾奇瑞的发展历程,2023年绝对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年。
出口销量达到了惊人的93.7万辆,同比增长101.1%,这成绩单简直亮瞎眼。
即将上市的欧萌达C7在俄罗斯市场也备受关注,说不定能为“越己”品牌积累一些海外经验。
光靠出口还不够,国内市场才是主战场。
2024年1-5月,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已经超过30%,这意味着,每卖出10辆新车,就有3辆以上是新能源车。
这数据,简直让人热血沸腾。
市场蛋糕虽然诱人,竞争也异常残酷。
比亚迪、特斯拉、蔚来、小鹏……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
奇瑞想要在这些“大佬”的夹缝中生存,就必须拿出真本事。
2023年4月上海车展期间,奇瑞发布了“瑶光2025”战略,强调技术创新和品牌升级。
这“越己”品牌的推出,或许就是“瑶光2025”战略下的一个重要布局。
新品牌要成功,除了产品给力,营销也得跟上。
奇瑞得好好想想,怎么为“越己”打造一个独特的品牌形象,怎么利用新媒体渠道,把品牌信息传递给目标用户。
就拿比亚迪来说,人家能把“国货之光”的形象做得深入人心,很大程度上就是靠着成功的营销。
奇瑞如果想让“越己”也火起来,就得在营销上下足功夫。
说了这么多,其实最关键的还是产品本身。
如果“越己”的产品缺乏亮点,或者和现有品牌的产品同质化严重,那就很难吸引消费者。
说白了,消费者买车,看的就是性价比、性能、颜值和服务。
如果“越己”能在这些方面做到极致,那就有机会在市场中脱颖而出。
反之,如果只是换个名字、换个壳子,那恐怕很难逃脱被市场淘汰的命运。
奇瑞这次“搞事情”,到底是能“越己”成功,还是重蹈覆辙,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
最终结果,还得看它能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准定位,并拿出真正具有竞争力的产品。
这年头,汽车圈的戏码,可比电视剧精彩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