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刚写完一篇《朱祁镇与朱祁钰的身份互换: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国不可一日无君》,文章内容提到明英宗朱祁镇年少亲政,宠信宦官,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亲自坐镇攻打瓦剌,结果被俘。瓦剌太师也先以皇帝在手要挟大明用钱财换区,大明不屈,在孙太后和兵部侍郎于谦联合下,推举郕王朱祁钰为帝,断绝瓦剌的痴心妄想。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个兵部侍郎于谦对大明朝的贡献。
大明王朝作为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统权的王朝,也被后人称为最有气节的王朝。“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来表达明朝帝王不屈的民族气节。
于谦,百度百科是这样描述“明朝名臣,民族英雄”,这几个字似乎可以囊括他一生的贡献。可也就是这位民族英雄在一次次地帮助国家解除危难,清正廉明,为大明朝立下汗马功劳,却落得个被人诬陷,含冤而死的下场。
于谦,洪武三十一年出生于浙江钱塘县一个仕族之家,耳濡目染,从小学习刻苦志向高远,以文天祥为偶像勉励自己。于永乐十九年,考取进士,从此开启仕途之路。
宣德元年,汉王朱高熙骑兵叛乱,于谦伴随宣宗朱瞻基平息叛乱,事后朱瞻基让于谦数落朱高熙的罪行,于谦直言正色、义正言辞的数落,说的朱高熙抬不起头。深得朱瞻基之心。
于谦对于大明朝最大的功劳可算“北京保卫战“了,就是前面我们提到大明朝最耻辱的一站“土木堡之变”,英宗朱祁镇听信宦官王振,出兵攻打瓦剌,结果被俘。也先想利用朱祁镇威胁大明,用钱财换取,结果孙太后和以于谦为首的大臣推举了其弟朱祁钰继位。瓦剌眼看到手的金银珠宝化为乌有,兵临北京城下。
此时的明朝精进部队几乎在土木堡沦陷,京城无法调集精锐力量。有大臣建议固守,于谦却觉得这样会让瓦剌觉得朝廷软弱,所以于谦带领大军,凭借卓越的指挥才能,运筹帷幄,打败了瓦剌的进攻,保卫了北京城。此战的胜利,保卫了京师战斗力,使瓦剌不敢再挑衅,也促进边防建设,加强了明王朝统治。
于谦一生为官清廉,两袖清风,不会阿谀奉承,也不会向权贵低头,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这种不圆滑、不世故的性格自然有很多人看不上,也得罪不少人。可是他的所作所为却无愧于天,无愧于社稷,无愧于人民,深受百姓爱戴,因为他的存在,大明王朝得以发展得更强大。
第一功臣被陷害前面提到英宗被瓦剌俘获,太师也先本打算利用他跟明朝做交易,结果偷鸡不成蚀把米。在把英宗囚禁一年之后,瓦剌从朱祁镇身上也看不到什么希望,所以派人跟明朝讲和,把朱祁镇送回去。只是此刻已经坐在帝位的明代宗朱祁钰怎会甘心让位。于是朱祁镇被迎回的的第一时间就被囚禁,这一囚禁就是八年。
可是到景泰八年,代宗朱祁钰的身体越来越差,曾经被立为太子的朱见济也早夭。于是那些曾经被代宗打压,拥护英宗的人开始蠢蠢欲动,终于发动了震惊历史的“夺门之变”,英宗朱祁镇重新成为皇帝。
一朝天子一朝臣,曾经拥护代宗登上帝位的于谦,此刻要大祸临头了。无论他对大明朝有多大贡献,曾经阻挡英宗归位的他,朱祁镇自然不会放过他。
朱祁镇的行为多少有点恩将仇报,当初他一念之差挥师北下攻打瓦剌被俘,如若不是于谦的带领,恐怕北京城早已沦陷。如今再次登位,应该对这位功臣嘉奖,不但没有奖励,反而听信奸臣谣言,将其杀害。
于谦有这个下场,跟他的性格有着莫大的关系。刚正不阿、两袖清风,不为恶势力低头,得罪了多少人,又有多少人等着看他的笑话。其结局以反叛为罪名被处死,或许结局也并未那么出人意料吧。
举国哀痛于谦虽然因性格得罪权势,但是他对大明朝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对百姓的作为也是令人敬佩的,所以在听说他被处死的消息时,几乎全城百姓出动,前来为他送行。在抄家的之时,发现他家徒四壁,里里外外都没什么值钱的家当。所有人都在为他惋惜。
于谦被处死的消息起初孙太后并不知情,事后才知晓,竟然伤心的几天都没进膳。终于到最后,英宗发现自己可能真的错了,只是一切为时已晚。
于谦的贡献对于大明江山、对于朱家皇族都是功不可没的。往大了说如果没有他的存在,或许大明在“保卫北京城”之际就已被瓦剌攻破。只是有些人的性格不适合某些环境,就像他的性格不适合官场一般。虽然前期仕途一片明朗,可是随着时间推移,得罪的人越多,他的危险性越大。
如果他未被赐死,或许大明朝的国力会更加强大,国家社稷百姓都会更安乐一些。只是历史没有如果。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这句话是最大的笑话。明朝自朱棣后皇帝昏庸无能,宦官当道,政治黑暗,百姓凄苦。至于守国门在北京,朱棣称帝本就名不正言不顺,加上北京是他的大本营。几个有能力的王都在北面,还有疆外少数民族。他肯定到北方震慑。明初蓝玉在北方都封狼居胥了。后来一直被压倒北京城门打仗,也是够腐败无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