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成名的Manus,国产AI之光还是炒作?

科技生活秀 2025-03-12 13:31:50

周四晚上,朋友圈突然炸锅,全都是关于一种叫“Manus”的AI助手的讨论。

有人说这玩意儿能一键完成解压文件、写代码、上网找资料甚至写报告PPT。

就在你关电脑睡觉的时候,它还能在云端继续工作。

听起来像是科幻电影里的黑科技,可这到底是真的,还是又一个华而不实的噱头?

Manus:全能小助手还是营销套路?

Manus的故事开始于一个视频,一个演示稿展现了极其强大的功能。

比如筛选简历,只需一打简历扔给它,它会自己解压简历文件,浏览每份简历内容,然后给出排名建议和评估标准。

你要电子表格?

给它指令,它马上生成。

还有房产分析,股票分析,构建网站,这一系列演示场景看起来都非常神奇。

很多AI产品生成的只是想法,而Manus宣称能直接产生结果,这无疑吸引了办公室里那些忙碌的人们。

但问题来了,这真的比别的AI应用强吗?

自媒体“硅星人Pro”就发文指出,这些功能此前已经有应用展示过。

Manus是不是只是拼拼凑凑,把已经有的技术整合到一起,然后包装成一个新产品呢?

这样的质疑在网上迅速传播。

质疑背后:Manus真的那么神吗?

除了功能之外,人们还质疑Manus的技术深度。

演示中的任务,听起来很牛,但其实只是调用了一些现存的工具,比如Python。

如果真如某博主所说,之前Manus的版本叫Monica,只不过是把国外的大模型聚合到一起给国内客户使用,那么现在的Manus可能也只是换了个包装而已。

深层技术上的突破,确实很难看到。

Manus的强大,多半是依赖其他已有技术的组合。

虽然这不一定有问题,但对于一个被吹成国产AI之光的产品来说,显得有点底气不足。

难怪很多人开始怀疑,这是个套壳的产品。

营销手段:Manus到底卖了什么情怀?

除了技术上的疑问,Manus在营销上也颇有争议。

它的宣传,主要是用英文而非中文,注册还要求使用国外支付方式。

既然标榜中国自研,咋不直接用中文呢?

这种包装看起来像是“出口转内销”,有种打着高大上旗号的感觉。

更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是,国内媒体对Manus的反应热烈得有点夸张。

各种夸张的语气,类似“载入史册”“百倍行情”等词汇,全在吸引眼球。

这种“饥饿营销”的套路,也引发了不少质疑。

一时间,内测码甚至被炒到天价。

复刻风波:OpenManus的快速应对

就在Manus火得不行的时候,一个名叫MetaGPT的开源团队,仅用3小时代码量,复刻了一个项目——OpenManus。

这迅速打脸了某些媒体的宣传,仿佛告诉大家,这所谓的载入史册的AI巨作,也不过是可以被轻松复制的。

不需要邀请码的OpenManus,一瞬间又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

相比之下,那些炒到10万块的内测码,显得更像是一个笑话。

复刻风波的出现,无疑是对Manus的一次大型打脸,质疑声也更加不可阻挡。

回过头来看,Manus的出现并不是一个意外,但它被迅速炒热,可能也出乎它自己的意料。

虽然它辟谣说没有进行过营销,但被市场包装成国产AI之光,已经有点脱离原本的初衷。

对于多数办公室人员来说,如果能有个像Manus这样的傻瓜式工具,确实很方便。

但它能不能真的成为大家口中的国产AI之光,还是个未知数。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里,哪怕最初只是一个概念,都可能被迅速炒热。

Manus的命运,也许是一个另类的启示。

功能强大不代表技术领先,营销策略可以让产品飞上天,但消费者的需求才是最实在的东西。

或许,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这些新兴产品背后的真实技术和用户体验。

毕竟,市场上的喧嚣终会落幕,唯有实用性和真实的技术进步,才能带来持久的改变。

不管是Manus还是其他AI应用,最终能让我们生活更便利的,才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期待的。

0 阅读:0

科技生活秀

简介:分享科技,点亮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