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三角高铁版图上,合肥南站正经历着"甜蜜的烦恼"。这个日均接发242.5对列车的超级枢纽,即将在2025年迎来运力翻番的极限挑战。然而,当合武、合新等高铁项目如火如荼推进时,南站扩建工程却仍在方案论证阶段停滞不前,这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博弈?

作为安徽首座"双广场"高铁站,合肥南站的设计运能已逼近天花板。数据显示,现有12台26线配置的站场,在合肥西站建成前承担着全省90%的高铁运输任务。随着沿江高铁等新线即将接入,预计2025年日停靠列车将突破500趟,平均每2分钟就有一趟列车进出站台。这个数据意味着什么?相当于把上海虹桥站当前三分之二的运量,压缩在更小的站场空间里运转。
笔者注意到,扩建滞后的深层原因在于"三线作战"的资源争夺。当前合肥正同步推进合武、合新、合巢马等五大高铁项目,这些国家级干线优先级明显高于枢纽改造。特别是沿江高铁这条东西大动脉,建成初期就将带来100对新增车次,相当于凭空再造半个现有南站的运量。这种"车等站"的尴尬局面,让扩建工程愈发紧迫。

目前,存在两种方案,即方案一派主张在南广场新建独立城际场,5台11线的扩建规模虽显保守。而方案二派则力主在现有南站房基础上扩建高架站场,这种"开膛破肚"式的改造虽能实现零距离换乘,但需要拆除部分徽派建筑风格的站房。

从最新流出的合武高铁招标文件看,方案二似乎占据上风。文件中提到的6.3公里高架引入线,暗合了将南站房南扩至绕城高速边的规划。但业内人士向笔者透露,这种改造不仅要迁移现有进站匝道,还需协调国铁与地方的多重利益,堪称"在飞行中更换引擎"的超级工程。
值得关注的是,合肥铁路枢纽正在下一盘大棋。规划中的12方向高铁网若能全部引入南站,其枢纽地位将直追郑州东站。但现实困境是,当新建线路如合新高铁已开始铺轨时,枢纽改造的施工窗口期却在不断压缩。有网友调侃:别等新线开通了,旅客还得在站台上"叠罗汉"。

在笔者看来,这场扩建之争本质是短期利益与长远发展的博弈。方案二虽工程浩大,却能打造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枢纽。参考广州南站的建设经验,牺牲短期便利换取百年大计,或许才是明智选择。毕竟,在长三角一体化加速的今天,合肥要坐稳"米字型"高铁枢纽交椅,必须拿出破釜沉舟的魄力。
随着合武高铁2025年建成节点的临近,扩建工程已到必须亮剑的时刻。是保守治疗还是刮骨疗毒?这个答案不仅关系千万旅客的出行体验,更将决定合肥能否在高铁经济时代抢占先机。毕竟,当列车时刻表精确到秒的时代,任何一次换乘失误都可能引发蝴蝶效应。留给合肥南站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合武350高铁最快要27年才能建成,建成后原合武的车次将减少不少。另外合肥西站可以分流很多北上车次,不赞成合肥南站扩建
客流为王,跟站台数关系不大,深圳北不大,但客流数倍于合肥南。
可能觉得17台不够,准备搞71台
格局打不开,几个车站,非得挤市区,往外就是不扩
所以设计之初的规划呢?没想想未来吗
既然扩建已经铁板钉钉了,还是往南搞大吧
费那个劲不如翻阔建现在的合肥东站,那地方大,随便折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