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北平城被初雪悄然笼罩,天地间一片素净。美国《生活》杂志摄影师Jack Birns踏入了这座古都,他的镜头捕捉了84岁的齐白石。

这组首次曝光的珍贵彩色影像,如今静静存于美国国会图书馆,它们宛如一把钥匙,意外地为人们揭开了一代艺术大师被称为“守财奴”背后的复杂故事。

彼时的北平,经济形势一片狼藉,通货膨胀如脱缰野马。100元法币,竟连一盒火柴都买不到,货币严重贬值,百姓生活困苦不堪。然而,齐白石却有着自己坚守的一方天地。他的润格上,依旧固执地写着“一尺十元(金条)”。在那个混乱的经济环境中,这一坚持让他成为了极少数能在通胀风暴中自保的艺术家。


走进齐白石的画室,诸多细节令人感慨。画室屋檐下,有容器专门接着天水,老人对此解释道:“用这天水,省得买水钱,而且用它研墨,墨色还透亮。”他的调色盘前,作画时笔尖只沾三分墨,笔根永远留着“省得再蘸”的余墨,这在《齐白石画虾步骤图》第4帧中清晰可见。
裁纸时,他会用铜钱比着画心,只为确保每寸宣纸都能恰到好处地“长在画里”,不浪费一丝一毫。就连他的画案下,还装着历年未兑现的“白条”。1948年,他从中翻出了吴佩孚1924年的欠款单,不禁苦笑着感慨:“大帅的债,比我的虾难画。”可见他虽在意钱财,却也有着豁达的一面。

在拍摄《白菜辣椒》时,发生了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花絮。当Birns建议“多画颗辣椒更热闹”时,原本平和的老人突然情绪激动,将笔往砚台狠狠一戳,大声说道:“三颗辣椒换一两金,你当我的朱砂是大风刮来的?”这看似吝啬的话语背后,实则是他对艺术创作价值的珍视,以及在艰难时世中对自己心血的坚守。
在Birns的镜头里,我们看到齐白石的画室兼卧室仅有8平米,空间十分狭小。墙上挂着“甑屋”的自嘲匾,暗示着生活时常断炊的窘迫。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床下却整齐地堆着20坛绍兴花雕,这是他唯一的“奢侈”享受,或许在那辛辣的酒液中,老人能找到创作的灵感与生活的慰藉。

1948年冬,胡适前来劝说齐白石前往台湾。老人只是轻轻拍拍自己的金条袋,坚定地说道:“这些金子,够我在北平画到一百岁。”这份对故土的眷恋,对北平的热爱,让他选择留在这片熟悉的土地。后来,1953年文化部为他举办画展时,工作人员惊讶地发现,那袋金条竟原封未动。老人对此只是笑道:“画卖得出,金条何用?画卖不出,金条何用?”这句话,道尽了他对艺术与金钱关系的深刻理解。

齐白石,这位艺术大师,在1948年那个特殊的历史节点,于烟火日常中尽显生活的智慧,在艺术创作与金钱观念中坚守着自己的原则。他的故事,如同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值得后人不断品味与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