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反转,遭美冷眼转头示好中国,伊朗这张“旧船票”还能否登船?

韩知许说文史 2025-02-18 19:47:51

开篇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前言:

近期,伊朗的外交动向再度引发关注。

在遭遇美国冷遇后,伊朗迅速转向中国释放合作信号。

如今混不下去了又来求合作,中国该不该当这个‘接盘侠’?

伊朗前驻华大使阿拉丁·博鲁杰迪近期公开表示,伊朗应“摆脱美国影响”,深化与中国、俄罗斯及沙特的合作。

作为伊朗政坛资深人物,博鲁杰迪的表态显然并非偶然——其身份兼具前驻华大使与现任议员的双重背景,言论往往折射伊朗高层的战略试探。

然而,这一看似主动的姿态背后,却是伊朗因长期受美国制裁、地区影响力衰退而不得不寻求突破的窘境。

伊朗近年来的外交表现确实难以令人信服。

以最近的加沙冲突为例,国际社会曾普遍预期,作为“反美阵营”代表之一的伊朗会向哈马斯提供实质性支持。

然而,伊朗的回应仅限于口头谴责与象征性声援,始终未采取有效行动。

更值得关注的是,去年以色列对伊朗本土发动袭击后,伊朗虽宣称反击,却提前向美以通报行动细节,且实际打击力度远低于外界预期。此类矛盾行为不仅削弱了其国际信誉,也令支持者感到失望。

伊朗外交的摇摆性在其国内政治中亦有体现。

新任总统佩泽什基安上台后,一度展现出亲美倾向,试图通过缓和与西方关系换取制裁松绑,甚至被质疑可能牺牲与中俄的合作。

然而,美国的冷淡回应使这一策略迅速破产,伊朗不得不重新调整方向。

这种“机会主义”外交不仅损害了其与传统伙伴的关系,也暴露出战略定力的缺失。

对中国而言,与伊朗合作的价值需重新评估。

从地缘角度看,伊朗掌控霍尔木兹海峡这一全球能源运输咽喉,其战略地位毋庸置疑。

但问题是,中国现在还真不缺伊朗那点资源。这些年咱们和沙特、阿联酋甚至卡塔尔都处得跟亲兄弟似的,光是沙特一家,每天往中国运的石油就够伊朗眼红半年。

伊朗的能源资源对中国而言,更多是补充而非必需。

此外,伊朗国内的经济困局也增加了合作风险。受制裁影响,其石油出口量较2018年一直下降,通货膨胀率长期处于很高,货币里亚尔过去五年贬值严重。

在此背景下,伊朗推动中伊25年全面合作计划的实质进展缓慢,部分承诺的基础设施项目因资金问题陷入停滞。

若伊朗无法展现足够的履约能力与政策稳定性,合作难免面临“口惠而实不至”的质疑。

中国在中东的外交智慧恰恰体现在不将筹码集中于单一国家。

促成沙特与伊朗历史性和解、与海合会成员国建立多维合作机制、在巴以问题上秉持平衡立场,这些举措使中国获得了超越传统大国的影响力。

伊朗若试图以“战略要地”身份自居,认为中国必然对其倾斜资源,显然低估了中国外交的全局观。

事实上,中国与以色列的贸易额逐年上升,科技合作涉及人工智能、农业技术等多个领域,这种“平衡外交”正体现了中国在中东的真正优势。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会完全放弃与伊朗的合作机遇。

伊朗的矿产储量价值超过7000亿美元,其中锂、铜、锌等战略资源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具有吸引力;其作为“北南国际运输走廊”关键节点的地理位置,可与“一带一路”倡议形成互补。

但合作的前提是伊朗必须展现足够的诚意与行动力。

国际关系史上不乏小国通过战略清晰性获得超额收益的案例。

卢旺达在刚果(金)东部矿产争夺中的果断介入,使其以极小代价掌控了钴矿供应链的关键环节;越南通过“竹子外交”在美中之间保持微妙平衡,同时吸引外资增速连续三年上增。

反观伊朗,既缺乏破釜沉舟的决断力,又困于意识形态桎梏,在“抵抗轴心”口号与实际利益间长期摇摆,导致其难以赢得真正的战略伙伴信任。

从更深层的战略视角观察,伊朗的困境实则映射出全球南方国家在百年变局中的普遍性挑战。

一方面,美国主导的单极秩序虽显颓势,但其通过金融制裁、技术封锁等手段实施的“长臂管辖”仍具强大威慑力。

伊朗石油出口长期受制于美元结算体系,即便有意扩大与其他国家的能源合作,双方也不得不依赖复杂迂回的贸易模式,导致交易成本显著增加。

另一方面,地区格局的重构要求各国重新定位自身角色。

沙特等海湾国家加速推进经济转型,通过多元化战略提升国际话语权,而伊朗仍深陷意识形态与发展的路线之争——其资源过度向国防领域倾斜,民生与基建投入长期不足,这种失衡进一步削弱了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中国对伊朗的审慎态度,本质上源于对系统性风险的防控。

过去的中伊合作计划曾规划多项重点工程,涵盖交通、能源与城市发展等领域,但实际推进过程中,不少项目因外部制裁或伊方配套能力不足而陷入停滞。

这些经验促使中国更加注重合作模式的抗风险能力。

反观中国与其他中东国家的合作,从资金保障到法律框架均建立了成熟机制,这种以稳定性为导向的策略,恰是伊朗需要借鉴的方向。

伊朗若想摆脱当前困局,制度性改革尤为关键。

其在吸引外资方面的乏力,不仅源于外部制裁压力,更与市场规则模糊、争端解决机制缺失等深层问题相关。

对比其他发展中国家,当东道国能够提供清晰的产权保障、透明的政策承诺时,国际合作效率往往大幅提升。

伊朗若能在自贸区规则、投资保护协定等领域迈出实质性步伐,或能逐步重建外界信心,为深化与中国的合作打开新局面。

对于未来的中伊关系,务实或将成为关键词。

中国不会拒绝与伊朗在共同利益领域合作,但合作层级将取决于伊朗能否兑现承诺、保持政策连贯性。

若伊朗能借鉴巴基斯坦瓜达尔港、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的合作模式,以具体项目为载体建立互信,或许能重新获得中方重视。

反之,若继续在东西方间投机取巧,则可能错失历史机遇。

当前国际格局的深刻变革中,中国的外交选择愈发从容。

无论是中东、非洲还是拉美,中国始终以发展实效而非意识形态划线。

伊朗若想真正融入这一合作体系,需要的不是左右逢源的话术,而是脚踏实地的行动。

毕竟,在国际政治的棋局上,信用与执行力才是永恒的通行证。

参考资料:

0 阅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