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手起家闫希军,在部队花了几十年打造出了复方丹参滴丸,拯救了无数冠心病人,以115亿的家族财富名列《2025年胡润富豪榜》。
然而曾经的“中药巨头”天士力,如今却与有国资背景的华润三九“联姻”,闫氏家族套现36亿离场,宣告曾经的民营巨头正式加入“国家队”。
如今天士力并购案尘埃落定,为什么闫希军会舍得把自己亲手养大的“孩子”拱手送人?这背后又有什么深意?
白手起家
闫希军作为天士力的创始人,起初并没有一手好牌。
他出生在甘肃镇原县一个贫困家庭中,父岁在他七岁时过世,母亲改嫁时觉得他是个累赘,狠心抛弃了他,年幼的闫希军只能靠乡亲们接济长大。
参军对年少的闫希军来说,几乎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希望。
虽然他执着地追求着军旅梦想,但屡屡被拒,16岁时他用坚定的意志感动了征兵人员,甚至跟随部队车辆奔跑五六十里,最终如愿以偿地穿上了军装。
三十年的军旅生涯不仅磨练了他的意志,在部队医院的工作经历也让他对药物特别敏感,为以后的商业帝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当时治疗冠心病的药品,属丹参片最受欢迎,但这种药起效慢,不能用于急救,存在明显缺陷,他觉得改进药物,提高疗效大有可为,决定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然而在研发初期却困难重重,资金短缺,缺少支持,但他从未动摇,在妻子的支持下他潜心试验,最终成功研制出复方丹参滴丸。
这个成果为部队带来了经济效益,也为他后来创办天士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复方丹参滴丸上市后迅速走红,第一年销售额就高达8000万元,成为天士力的王牌产品,也让天士力在中药心血管领域站稳了脚跟。
不过公司发展并非始终顺利,闫希军曾经想要尝试多元化经营,大胆进军白酒、茶饮、矿泉水等行业,相继推出了金士力酒、国台酒、茶珍以及长白山高端矿泉水等产品,希望能够复制丹参滴丸的成功经验。
这些尝试旨在拓展天士力的业务范围,开辟新的增长点,但尽管公司尝试推出其他产品,却都没有获得成功,市场反应很一般,似乎陷入了发展的死胡同。
无法完成多元化经营模式,主要依靠复方丹参滴丸赚钱,这让公司的抗风险能力大大减弱,这给公司以后的发展带来了风险。
公司过度依赖单一产品,如果复方丹参滴丸的市场表现不好,整个企业都会受到影响。
艰难转型
随着闫希军年事已高,儿子闫凯境接替过他的位置,给天士力带来了新的气象,闫凯曾在英国留过学,他把目光放到了资本运作上,希望能通过投资和收购让企业升级转型,不再只依赖单一产品。
他主导了很多投资项目,积极进入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还成立了天津崇石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天士力融通小额贷款有限公司。
天士力资本在他的带领下,发展成管理着近150亿资金的基金。
但资本市场瞬息万变,天士力在股票市场上的投资经常亏损,比如投资天境生物、科济药业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账面亏损,而原本计划剥离的医药商业板块也没有成功。
这些失败给企业带来了财务压力,也让闫凯境受到了很多质疑。
雪上加霜的是,天士力的主要产品复方丹参滴丸的销售增长开始变慢,医药行业竞争激烈,“内卷”极其严重。
在当时,公司间的合并收购成为一种趋势,最终天士力选择和华润三九合作,当时的华润三九拥有国资背景,闫凯也可能希望通过合并,来增加增资人的信心。
2024年8月,天士力和华润三九开始“联姻”,这起并购案耗时八个月,经过多方商议、审批,终于完成。
华润三九为此支付了62.12亿元,天士力从此成为“国家队”的一员,闫氏家族也通过这次交易获得了36亿元的资金。
这次收购,标志着天士力发展的新阶段。
与此同时,天士力董事长闫凯境以及蒋晓萌、孙鹤等八位高管也一同辞职,包括董事蔡金勇、周水平,独立董事张斌,监事会主席鞠爱春等。
九位原高管的集体辞职,意味着天士力公司长期以来的“闫氏时代”正式画上句号,这次大规模人事变动,象征着公司管理层结构的重要转变。
中药产业“国进民退”
华润三九收购天士力,不仅仅是简单的花钱买公司,更是一项重要的战略部署,标志着它在中药领域持续扩张的决心。
天士力在心血管药物方面优势明显,复方丹参滴丸这款药市场占有率高,品牌影响力大。它的药材种植基地通过了GAP认证,保证了药材质量和稳定供应。
另外天士力在美国FDA申报的经验,也能给华润三九的国际化发展提供重要参考,这些资源对于华润三九来说,就像拼图的关键一块,能让它更好地完善整个中药产业链。
通过整合天士力的优势,华润三九可以进一步稳固自己在中药行业的领先地位,提高整体竞争力,打造中药创新药的优秀案例,并扩大市场份额,对中小药企形成更大的压力。
天士力复方丹参滴丸的主要成分三七,恰好与华润三九重点发展的三七产业链非常吻合,华润三九还能在管理和研发上帮助天士力,比如加速新药研发,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打造更强的竞争力。
这次收购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比如如何处理天士力之前暂停的安美木单抗项目,是继续投入高风险创新药,还是更稳妥地发展仿制药和中成药?
天士力被并购并非个例,近几年,国有资本在中药行业的收购合并变得普遍,像国药集团合并太极集团、华润集团收购昆药集团都是例子,表明了这种趋势。
这种国有资本增强、民营资本退出的现象,一方面是中药企业为了应对资金短缺和激烈的市场竞争所做出的选择,另一方面也是在政策引导下,中药产业集中度提升的必然结果。
中药研发耗费资金多,时间长,这对民营企业来说是很大的挑战,容易出现资金紧张的情况。相比之下,国资企业资金充足,资源丰富,更有利于中药企业的发展,帮助它们实现转型升级。
举个例子,太极集团引入国资后,借助央企的科研和销售平台,成功完成了产业链的升级。它们从中药材的种植,到药品的研发生产,再到医药的流通,实现了全方位的业务拓展。
通过在产地种植药材,直接从产地收购,并进行分级加工等方式,太极集团牢牢掌握了中药材的源头控制权,保证了药材的质量和供应。
中药产业未来的走向,究竟是更侧重于国家力量推动下的效率提升,还是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高质量发展模式?这两种模式将对整个行业产生深远影响。
你认为药企是私营好?还是转为国企发展好?
信息来源:
1.新浪财经2025.04.09《天士力并购案尘埃落定,转身易主背后的中药江湖大洗牌?》
2.新浪财经2025.03.31《闫氏家族退场,天士力正式易主华润三九》
3.同花顺财经2025.04.03《天士力高管集体辞职!华润系62亿元终结闫氏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