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秦L自上市以来,凭借“10万级混动天花板”“2000公里续航神车”等标签火遍全网,DM-i混动系统、B级车空间、高性价比配置被反复吹捧。然而,在一片赞誉声中,这辆车的三大硬伤却被悄然掩盖。今天,我们反向开扒,看看那些“全网不敢提”的真实槽点!
缺点一:车机卡顿,智能化“掉队”虽然比亚迪秦L的中控屏尺寸够大,但车机系统仍停留在DiLink 4.0版本,操作流畅度与新一代DiLink 5.0差距明显。实际体验中,界面切换偶有延迟,语音交互响应速度也略显拖沓,尤其在同时开启导航和音乐时,卡顿感更突出。作为一款2025年的新车,智能化表现甚至不如部分竞品的入门车型,属实让人遗憾。
缺点二:悬架硬中带散,操控“分裂感”强秦L的底盘调校被车主吐槽“两极分化”:日常铺装路面紧绷感明显,过减速带时颠簸感直接传递到车内;而面对大坑洼时,悬架却又显得松散,车身晃动幅度大,后排乘客容易晕车。更尴尬的是,其麋鹿测试最高通过速度仅72.3km/h,刹车距离44.14米,这两项数据在同级车型中几乎垫底,激烈驾驶时操控信心明显不足。
缺点三:胎宽缩水,抓地力“打折”作为一款定位B级的车型,秦L的轮胎胎宽仅有225mm,而同级竞品普遍采用235mm甚至更宽的轮胎。更窄的胎宽不仅影响刹车性能,在湿滑路面或弯道中的抓地力也大打折扣,高速行驶时车身稳定性明显弱于竞品。有车主直言:“省成本可以理解,但安全配置不该妥协!”
总结:性价比背后,是“刀法精准”的取舍车无完车,秦L的优缺点像一面镜子,照出了10万级混动市场的真实生态:你可以为续航和价格买单,但也需为短板做好心理准备。毕竟,没有“完美神车”,只有“适合与否”。
不可否认,秦L的低油耗、长续航和亲民价格确实“真香”,但车机、底盘、轮胎的短板也暴露了比亚迪对成本的严格控制。对于追求极致家用性价比的用户,这些缺点或许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若对操控、智能化有更高要求,秦L的硬伤可能成为日常用车的“心头刺”。
全网吹爆的比亚迪秦L,这三大缺点你能接受吗?(欢迎车主在评论区真实吐槽,分享你的用车体验!)
不到10的车,你在这里评头论足的
秦L10万左右的车,颜值.配值.空间不服来战!10万的车硬要它有50万车的功夫?你吊丝一个硬和巴菲特比投资和适么?
一分钱一分货!十万的车你要二十万的标准,人家不用赚钱,工人不用吃饭?
这边看见很多网约车都是用这个型号。
安全就是最大的豪华,某20多万的车却没有!
除了车机不行
就问你,那些几十万的舔狗车有车机吗?
确实有问题,上次仔细看了,内饰还真不如奔驰车。
说的太对我买在错了
你说消费者用什么投票呢?
宗教品牌
销售时大谈性价比,有问题时就说一分钱一分货[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