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下午,开封市政府调研组组长、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文凯一行,来到莅临尉氏县蔡庄镇考察蔡邕、蔡文姬文化,县领导任建坤、县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主任张建营、蔡庄镇镇长要世豪陪同调研考察。
调研组先后听取了蔡庄镇村民及史志研究学者王小秋、邹道荣、马现锋对蔡邕墓和蔡氏文化的介绍。大朱村党支部书记黄书治介绍:“蔡邕墓原来占地面积五顷四,有四十多亩地,蔡邕墓在解放初期墓冢非常高大,比屋顶还高,小孩们经常在蔡邕墓上玩耍。”
蔡公祠守护人邹道荣说:“1959年文物普查时,拍摄有三张老照片:蔡庄乡南大朱蔡中郎冢、蔡中郎祠文物保护小组成员、蔡邕祠,原来的蔡邕墓、蔡邕祠文物保护小组成员朱殿亮,今年已经79岁,军转干部,原来在国家航天部某研究所工作,他还能清晰的回忆起蔡邕墓、蔡邕祠当时宏伟壮观的情况。”
河南省文博副研究员王小秋介绍说:“该处遗址为汉代大型墓葬,与清康熙《开封府志》关于‘汉蔡邕宅并其先世之墓皆在此(蔡家庄)’的记载可以互为印证。历代《河南省志》也均有记载,为首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朱村出土的几通明清古碑也值得大家参考。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所刻《明处士朱公墓志铭》记载:“公讳克顺,字成之,号北园。其始祖面先为隶颍上人,洪武初,徙居尉之蔡相乡,乃蔡邕故里也。”清嘉庆三年(1798)所刻《皇清邑庠生员显曾祖考廉夫府君显曾祖妣赵太君墓志》记载:“先曾祖考邑庠生员,姓朱氏,讳载简,字廉夫,开封府尉氏县留石保人。原籍洪洞县,明初,始祖太公迁居尉南,占籍蔡家庄。阅六世,九世祖治亭公移居蔡中郎墓侧,因家于兹村,名朱家庄。”清嘉庆十三年(1808)大朱村的岁贡朱淑孔撰写的《重修蔡中郎祠碑记》记载:“吾村旧有中郎墓,迤北有蔡家庄,迄今千有余年矣,历代相传,概无异辞。又征之邑乘,云:‘城南四十五里有蔡稜墓,中郎墓附焉。’”
市政协文史研究员马现锋介绍说:“蔡姓起源于西周蔡国,以国号为姓。蔡昭侯二十六年(公元前493年),蔡氏祖先为了避难从蔡国迁徙到郑国的圉地,最终在尉氏县圉乡(今蔡庄镇)安家落户。蔡郎碑(《琅琊王傅蔡朗碑》,永兴元年,公元153年蔡邕撰(古碑在尉氏县岀土)记载:‘公族分迁,氏家于圉’(原郑国圉地)。”“蔡邕父亲蔡稜、母亲袁氏、叔父蔡质、祖父蔡携、六世祖蔡勋等蔡氏先祖均葬于大朱村蔡氏祖茔。《钦定古今图书集成》记载:‘蔡家庄,在尉氏县南三十五里,汉蔡邕宅并其先世之墓皆此。’《河南通志》记载:‘蔡邕宅,在尉氏县南三十里,名蔡家庄,邕先世之墓皆在此。’《康熙开封府志》记载:‘蔡家庄,在尉氏县南三十五里。汉蔡邕宅并其先世之墓皆在此。”蔡氏家族在尉氏县繁衍生息,涌现出了许多蔡氏名人,形成了著名的尉氏堂、陈留堂、济阳堂蔡氏家族,蔡氏后裔从这里走向四方、开枝散叶,遍及全球。
河南省尉氏县是中华蔡氏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世界济阳堂蔡氏的祖根地,2007年5月,在尉氏县纪念蔡文姬诞辰1830周年研讨会上,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河南省历史学会会长、河南大学历史系教授朱绍侯先生要求要把尉氏县蔡邕、蔡琰文化研究会办成全国蔡氏文化研究中心。
考察团认为,蔡庄镇蔡邕墓历史文化底蕴厚重,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和文化价值。考察团建议相关部门在保护好蔡邕墓的同时,让文物活起来,循序渐进,立足长远,科学规划,加大对外宣传力度,联合国内外蔡氏宗亲,对蔡邕墓进行修缮,争取早日申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王文凯强调,文化是国家和民族之魂,是经济持续发展的深厚动力。要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怀着深厚历史自信和高度行动自觉,切实加强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和利用,守护民族文化根脉。要注重规划引领,在摸清现状基础上,善于运用专业力量进行整体设计和规划,保存历史原貌,赋予新的生机。要坚守保护和利用重点,探索长效管理机制,为我巿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与利用贡献力量。(马现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