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社会的来临:重读《大同书》

基本信息
作者:王东杰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25年3月
ISBN:9787108079251
作者简介
王东杰,河南濮阳人,历史学博士,曾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现为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从事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著有《国家与学术的地方互动:四川大学国立化进程(1925—1939)》《历史•声音•学问:近代中国文化的脉延与异变》《声入心通:国语运动与现代中国》《乡里的圣人:颜元与明清思想转型》等。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的核心关切,最终可落实到对于“理性主义”在中国之兴起的反思。作者将《大同书》看作整个世界“现代性”的产物。规划社会之形成的几个核心步骤,从调查、统计、计算到设计和规划,再到管理和监控,这些俱是西方现代社会/现代性之神髓,这种精神上的共鸣及文本背后的冲动是作者关注《大同书》这一文本的出发点。而理性主义究竟能否解决20世纪中国的问题,《大同书》中诸多无法安置的裂隙,则是本书想要到达的地方:对规划社会的反思。在这一意义上,本书的写作具有了当下性,能够为我们今天对现代、理性、规划等等议题的讨论提供思想资源。
目录
导 言 理想的历史与现实的可能一、在全球化和地方化的力场中二、历史进步的终端三、书写“想象史”四、如何重读《大同书》第一章 大同主义的兴起与康有为的大同说一、复数的“大同”与大同观念的崛兴二、康有为大同说的形成三、永远的“未定稿”第二章 《大同书》中的视觉性与方向感一、那道俯视的目光二、内外之别与平面视角的展开三、热和冷的交融第三章 人性的“历史化”与中国思想的转向一、“人道”:一个居中的位置二、心物交融的共感网络三、人性的历史化四、从善恶到苦乐五、转向“苦乐”第四章 在大同之路上徘徊前行一、以兵弭兵的“去国界”之旅二、一波三折的“去形界”和“去家界”三、“去种界”中的种族主义四、“类”的解构与“仁”的限界五、阴阳史观第五章 大同世界的生命、生产与生活一、身体、权利与“天民”二、生命周期管理三、大地统计学与公有经济四、大同政治体系与时空重构五、大同世界的日常生活第六章 理性主义与“纤悉之治”一、追求“纤悉之治”二、“规划社会”的思维模式三、无法消化的“畸零”四、走进历史的单向街结 论 规划社会与中国的“现代性”一、重审大同世界二、为何说《大同书》是“现代”的三、苦与乐的辩证法附 录征引文献后 记